熱帶氣旋的監察數據
熱帶氣旋的監察數據
李汶俊
2019年11月
2018年9月超強颱風山竹襲港的情景記憶猶新,當時伴隨山竹而至的狂風暴雨、風暴潮及巨浪提醒了人們大自然懾人的威力。每當風季來臨,天氣預報員會密切監察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的生成及發展,尤其那些對本港可能構成威脅的熱帶氣旋,因此收集及處理熱帶氣旋相關的數據和資料便成為了監察和預測熱帶氣旋的前哨工作。
天氣瞬息萬變,但箇中演變的規律其實是有跡可尋。要知道天氣系統始終具混沌的特性,數值天氣預報未必能盡測天機,有時可能與實際發生的情況有很大差別,因此密集的天氣觀測是十分重要。
在茫茫的西北太平洋及南海上,預報員利用氣象衛星數據來估算熱帶氣旋的位置和強度。物理量如海面溫度和衍生的熱帶氣旋潛熱對熱帶氣旋的發展有指導作用。同時,預報員亦會一併參考經各種途徑傳送到天文台氣象數據庫的觀測數據,當中包括︰
• 從全球電信系統(GTS)接收得來的
- 船舶報告;
- 地面氣象站觀察數據(SYNOP);
- 雷達觀察數據(RADOB);
- 不同氣象中心發出有關熱帶氣旋的報文;
• 本地及周邊地區自動氣象站觀察數據;
• 雷達影像;
• 飄移浮標;及
• 下投式探空系統。
- 船舶報告;
- 地面氣象站觀察數據(SYNOP);
- 雷達觀察數據(RADOB);
- 不同氣象中心發出有關熱帶氣旋的報文;
• 本地及周邊地區自動氣象站觀察數據;
• 雷達影像;
• 飄移浮標;及
• 下投式探空系統。
整合各種氣象觀測數據和資料後,預報員可透過內部開發的綜合氣象信息顯示的地理信息系統(MET-GIS)平台分析評估及監測熱帶氣旋的發展和動向,再配合「智能氣象監察助理」,預報員在監察天氣方面更是如虎添翼。
監察是預測過程中的第一步,下次再談談預測熱帶氣旋的各種技術。

圖一 傳送到天文台氣象數據庫的觀測數據及資料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