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久违的十号风球

2012年4月17日

热带气旋警告是香港和东亚地区其中一种历史最悠久的天气警告。香港的「台风警告」系统始于 1884 年,即香港天文台成立之后一年。该系统多年来经历了好几次的修订。 1973 年,天文台作出了最近的一次修订,把 5 号至 8 号风球分别由 8 号西北、8 号西南、8 号东北及 8 号东南四个信号代替,而这个 1-3-8-9-10 的系统一直沿用至今[1] 。 在这五个信号中,十号飓风信号 (简称十号风球) 肯定是最为少见和引人注意的。在 1947 至 2011 年的 65 年间,共有 12 个台风需要发出十号风球,平均约每 5 至 6 年一次。

在过去一个世纪,造成最大伤亡的两个热带气旋出现在 1906 年和 1937 年,分别导致大约 15,000 和 11,000 人死亡。而破坏力大的风暴潮是这两次风灾造成如此大伤亡的主因。台风温黛在 1962 年引致 183 人死亡,是二次大战后最具杀伤力的台风[2] 。经过多年的努力,香港已发展出一套有效的警告系统和严格的建筑标准,保障社会大众的安全。随著各种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香港过去 50 年由热带气旋引致的死亡/失踪数字稳定下降。

图一
香港于 1960 至 2011 年期间由热带气旋引致的死亡或失踪人数。



图二

1962 年 9 月 1 日香港夏令时间上午 9 时的天气图,当时台风温黛正面吹袭香港,十号风球正在悬挂。


如我们之前的网志[3] 所提及,南海的热带气旋活动在近 20 年处于相对平静的时期,十号风球的数目自 1980 年代开始减少,过去 30 年仅发出过两次十号风球,分别是 1983 年的爱伦[4] 和 1999 年的约克[5]

随著近数十年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次数略为减少,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香港的热带气旋风险已相应减低。事实上,除热带气旋吹袭次数外,某处地方的热带气旋风险还要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例如基建、地形、市民对警告的反应、社会警觉性及准备程度等。

一个热带气旋活动相对较平静的时期可能会降低社会对热带气旋威胁的警觉性及准备程度,特别是对从未经历过风灾的年青一代。这有机会在大风暴来临时引致更高的风险。最近国内一个有关热带气旋灾害的研究指出,虽然平均每年在广东省登陆的热带气旋数目远高于浙江、福建和广西省,但每个登陆热带气旋在广东省所导致的平均人命伤亡和经济损失则明显较浙江、福建和广西省为低。部分原因是相比其他较少有热带气旋登陆的省份,广东省对台风吹袭有较佳准备。

虽然至今香港已有十多年没有发出过十号风球,但这并不表示十号风球的发生次数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回复长期平均频率的每 5 至 6 年一次。此外,近年台湾、日本和菲律宾分别受台风莫拉克 (2009)[6]、台风塔拉斯 (2011)[7]、热带风暴天鹰 (2011)[8] 吹袭导致的重大灾情已清楚向我们展示了热带气旋对沿岸地区的潜在威胁。

“我们是否已准备好应对下一个十号风球?”,这应该是我们每年风季开始之前抚心自问的问题。



李子祥吕永康


参考:

[1] 香港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历史沿革 http://www.hko.gov.hk/informtc/tcsignal_history_uc.htm

[2] Report of Typhoon Wanda 1962 http://www.hko.gov.hk/informtc/no10/wanda/wanda.htm

[3] 台风「5-6」,2012 年 4 月 3 日 http://www.hko.gov.hk/blog/b5/archives/00000120.htm

[4] Report of Typhoon Ellen 1983 http://www.hko.gov.hk/informtc/no10/ellen/ellen.htm

[5] 1999 年台风约克报告 http://www.hko.gov.hk/informtc/90s/york/yorkc.htm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Typhoon_Morakot

[7] http://www.jma.go.jp/jma/en/typhoon_Talas.html

[8]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opical_Storm_Washi_(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