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大西洋「風」情

星期四, 2020年10月8日

今年北大西洋風季異常活躍,截至九月底已有23個氣旋獲得命名,比年平均值(11.3個)多達一倍[1],而單在九月份就有10個氣旋被命名。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預留的21個氣旋名稱不敷應用,自2005年以來,再次需要動用希臘字母為後續的氣旋命名。美國有氣候研究指出[2],拉尼娜會降低北大西洋的垂直風切變,有利熱帶氣旋形成,而氣候實況及預測亦顯示拉尼娜似乎在今年後段逐漸發展。今個風季最終要用上多少個希臘字母還是個未知之數。

在命名的氣旋中,較為特別的是在9月18日獲命名的ALPHA。ALPHA的生成位置極為特殊(圖一),在葡萄牙近岸海域發展出深厚對流(圖二)及頗為完整的螺旋雨帶(圖三),最終更成為絕無僅有登陸葡萄牙的命名氣旋。據說,ALPHA這位稀客,一下子讓歐洲媒體天氣消息變得熱烘烘起來。

ALPHA生成的海域爲何「風」跡罕至?由於副熱帶高壓脊長期在大西洋東部及非洲西北部約北緯30度盤踞,強大的下沉氣流會壓抑熱帶氣旋發展,而在高壓脊北側,海面溫度越往北越低,加上頻繁的西風活動為中高緯度地區帶來強垂直風切變(圖四),因此很多繞著高壓脊從西南方移向歐洲的熱帶氣旋,中途不是演變為溫帶氣旋,就是落得減弱消散的下場。但在西風活動較弱的時候,低壓區有機會在高空擾動南部發展。如果低壓區進一步向南移至海水溫度較高的區域,並有其他合適的氣象條件配合,低壓區仍有機會發展為熱帶或「副熱帶氣旋」(Subtropical Cyclone),ALPHA便是在這例外情況下誕生的「副熱帶氣旋」。

根據NHC的定義,副熱帶氣旋是同時擁有熱帶氣旋和溫帶氣旋特性,但不具有鋒面的低壓系統[3],其帶來的破壞不下於熱帶氣旋。而中心風力達烈風程度或以上(一分鐘持續風速)的熱帶或副熱帶氣旋均會被命名。值得留意的是,每個區域對於氣旋的分類和準則都各有不同。在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香港天文台及區內其他氣象機構會按照每個氣旋的動力和熱力結構,一般會分類為季風低壓、熱帶氣旋或溫帶氣旋。

不同氣象災害將來有可能會在更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地區發生。要有效減少極端天氣所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實有賴全球社會一起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

莊民諾

圖一 美國NHC提供的1851-2019年北大西洋氣旋最佳路徑[4],以幼線繪畫。紅色線表示2020年9月ALPHA的路徑。

圖二 9月18日世界協調時14時,衛星圖像顯示ALPHA從溫帶氣旋逐漸發展為副熱帶氣旋。(圖片來源:NASA Worldview)

圖三 副熱帶氣旋ALPHA登陸葡萄牙前,雷達圖像顯示其螺旋雨帶結構完整清晰(時間為9月18日世界協調時17時)。
(圖片來源:葡萄牙海洋和大氣研究所)

圖四 大西洋東北部甚少熱帶氣旋出現的原因。

資料來源:

[1] NHC:熱帶氣旋氣候資料

[2]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對颶風季的影響

[3] NHC:詞彙表

[4] NHC:最佳路徑資料 (HURDA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