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早上陽光普照,為何午後卻雷暴大雨?
明明早上陽光普照,為何午後卻雷暴大雨?
陳潤燊
2023年12月
相信大家在夏天都有以下經驗:早上陽光普照,天朗氣清,到下午卻突然烏雲密佈,甚至出現驟雨和狂風雷暴。為何天氣變化會如此急速呢?
對流降雨
在天氣晴朗的日子,日間充足的陽光令地面溫度上升,接近地面的空氣在受熱後產生熱對流。隨著地面溫度不斷上升,對流活動會變得更強盛。當大氣不穩定,地面相對暖濕的空氣便容易上升至高空,形成積雨雲。若有其他條件配合,如充足水汽、高空輻散等,旺盛的對流更可導致強對流天氣如雷暴或強陣風。這種高溫觸發的驟雨和雷暴常在中午後出現,並且發展迅速,天氣可以在短時間內急劇轉壞。不過雨點亦會將高空較涼的空氣帶到地面,令地面溫度下降,減少熱對流,積雨雲逐漸消散,天色再度轉晴。
例如2022年8月30日,本港部分時間有陽光,多處氣溫上升至33度左右,但高溫觸發的雷雨午後在本港上空發展(圖一),為九龍及新界部分地區帶來超過10毫米雨量。天文台在維港拍攝的天氣照片亦可見瞬間由晴天變為雨天。(圖二)

圖一 2022年8月30日的雷達圖像,午後熱對流在本港上空發展。

圖二 2022年8月30日下午由中環拍攝的維港的天氣照片。
遠處熱帶氣旋帶來的雷雨
距離香港較遠的熱帶氣旋也會帶來突如其來的雷雨。當有熱帶氣旋位於南海東北部、呂宋或台灣一帶,香港受下沉氣流影響,天氣一般晴朗酷熱。因高溫而產生的熱對流起初會受熱帶氣旋的下沉氣流抑制,但隨著地面不斷升溫,熱對流會變得旺盛,最終突破下沉氣流的抑制,上升至高空形成雷暴。此外,若熱帶氣旋的環流令中國東南部上空吹北或東北風,內陸高溫所觸發的雷暴或會隨風移向沿岸,並在下午較後時間,甚或入夜後影響本港。因此,這種與遠處熱帶氣旋相關的雷暴有時會稱為「黃昏雷暴」。
例如在2023年7月15日,廣東沿岸受熱帶氣旋泰利的外圍下沉氣流影響,日間天晴酷熱,但內陸高溫觸發的雷暴隨著泰利環流,由東北面靠近,並在黃昏前後到達香港 (圖三)。

圖三 2023年7月15日的雷達圖像,內陸高溫所觸發的雷雨隨東北風移向本港。
秋季的午後雷雨
即便在秋天的時候,午後仍可能有雷暴出現,較常見的是由海風匯聚導致。初秋時分,華南地區一般開始受東北季候風影響,但季候風通常較弱。在陽光充沛的日子,地面溫度仍然偏高,海風隨之產生,有時與背景的東北風在沿岸地區匯聚。若大氣不穩定,更可觸發對流天氣。例如在2020年9月3日,廣東地區受微弱的東北季候風影響。隨著地面氣溫上升,港島及九龍在中午前後轉吹偏南海風,但新界地區仍受偏北風影響(圖四)。午後驟雨及狂風雷暴開始在新界南部及九龍北部一帶的匯聚區發展(圖五),為沙田帶來超過70毫米雨量。當日本港更錄得超過2000次雲對地閃電。

圖四 2020年9月3日上午11時,港島及九龍吹偏南海風,但新界地區仍受背景微弱東北季候風影響。

圖五 2020年9月3日的雷達疊加雲對地閃電圖像,午後雨區在新界南部及九龍北部附近形成並逐漸南移,並伴隨活躍雷暴發展。
在夏秋兩季,縱使天氣晴朗,天文台預報員都會細心分析天氣形勢,並利用各種預報工具,評估出現驟雨及雷暴的可能性,適時向公眾提供相關預報和警告。不過雷雨實際發生的時間及地點有相當隨機性,仍是預報上一大挑戰。所以大家不要因為早上天晴就掉以輕心,要留意天文台最新的天氣資訊。進行戶外活動,更要注意雷暴警告是否生效及其影響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