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向東走的「盧碧」

2022年5月11日

莊民諾      蔡振榮

香港在夏季不時受到熱帶氣旋影響,當中不少都在西北太平洋形成,自東向西經過呂宋海峽或菲律賓進入南海。在七、八月的盛夏季節,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熱帶氣旋通常會採取兩類主要路徑(圖一):一類是以西或西北路徑移向華南或橫過南海;而另一類在是在台灣以東一帶轉向中緯度地區,不會直接影響華南或南海。

圖一:1961-2020年七月(左)和八月(右)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熱帶氣旋路徑密度分布。

從氣候平均的500百帕斯卡風場圖 (高度約5000 - 6000米)(圖二)可見,在盛夏季節,一個龐大的反氣旋環流覆蓋著西北太平洋大部分地區和中國東南部,這就是副熱帶高壓脊(下稱「副高」)。副高是深厚的暖高壓,這裡的氣流從高空下沉並變乾,其支配的區域天氣相對穩定,雲量較少。副高也是引導熱帶氣旋移動的主要天氣系統之一,當副高較強時,高壓脊會西伸至中國東南部甚至覆蓋整個華南,熱帶氣旋受副高南側的偏東風引導而採取西或西北路徑,也就是上述的第一類路徑。

圖二:1991-2020年七至八月的氣候平均500百帕斯卡風場圖,風向及風速分別以流線及顏色表示。

在2021年8月初於廣東陽江近海形成的「盧碧」,卻反其道而行,由西向東橫過南海北部,在香港西南偏南約110公里掠過,更為本港帶來三號強風信號,是少有從西面吹襲香港的熱帶氣旋(圖三)。

對比七至八月的氣候平均(圖二)和2021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圖四)的500百帕斯卡風場,不難看出盧碧形成前後,副高的高壓脊並非覆蓋華南,而是南移至南海南部,南海北部則受西南引導氣流覆蓋。再看看盧碧形成當日(2021年8月2日)早上的地面天氣圖(圖五),一道廣闊季風槽的槽軸從北部灣一直延伸至琉球群島一帶,雷州半島附近的低壓區是盧碧的前身,而槽軸以南的等壓線較緊密,顯示西南季候風頗為活躍。由於缺乏副高引導,加上大氣低層的西南風異常強(圖六),盧碧於是在西南氣流引導下,在南海北部大致向東至東北方向移動,及後掠過福建沿岸地區。

圖三:盧碧接近香港時的路徑圖。

圖四:2021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的平均500百帕斯卡風場圖,風向及風速分別以流線及顏色表示。

圖五:2021年8月2日早上8時的地面天氣圖。廣闊季風槽的位置以藍色虛線表示,雷州半島附近的低壓區是盧碧的前身。季風槽南側的橙色箭咀代表活躍西南季候風。副熱帶高壓脊則幾乎東退至天氣圖範圍以外,僅有一小部分在日本附近可見。

圖六:2021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的850百帕斯卡(高度約1500米)風速距平,橙紅色表示風速與氣候平均的差異較大。

盧碧的路徑雖然罕見,但並非沒有先例,例如2012年6月的泰利及1999年8月的慧卓茹也是採取這種路徑(圖七)。翻查過去資料,這兩個熱帶氣旋在南海時,大氣中低層配置與盧碧的情況相當類似:副高並非覆蓋華南,同時南海的西南季候風較為活躍。有別於傳統「西進型」熱帶氣旋,向東走的熱帶氣旋如果在香港以南掠過,香港位於其可航半圓,風力威脅相對西進的熱帶氣旋為小。上面兩個熱帶氣旋最接近香港時都距離香港250公里左右,慧卓茹沒有為香港帶來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而泰利也只為本港帶來最高三號強風信號,那麼更接近香港的盧碧有沒有為香港帶來更大威脅呢?

圖七:2021年8月的盧碧、2012年6月的泰利及1999年8月慧卓茹的路徑圖。

盧碧於2021年8月2日晚上8時左右在陽江近海從低壓區增強為熱帶低氣壓,晚間大致向東北偏東移動,逐漸靠近香港。到了8月3 日早上,盧碧採取了比模式預期偏北的路徑,亦稍為增強,對本港的威脅有所增加。從當日下午1時左右的雷達圖像(圖八)可見,盧碧的環流相當細小,由於西南季風帶來水汽,盧碧南面的對流活動較為旺盛。在風力結構方面(圖九),盧碧呈「南強北弱」之態,大風區相當不對稱並主要集中在南側,主要原因是疊加了西南季風和半圓效應。對於如此接近的熱帶氣旋,預報員有必要認真考慮以下可能發生的情況:(一)盧碧有機會在較高海水溫度和低垂直風切變的環境下進一步增強;(二)盧碧在2021年8月3日晚間有機會因數十公里的擺動而更接近香港,而大多數預報模式難以捕捉這種尺度的擺動。由於盧碧相當接近香港,只要上述其中一個情況發生,便可導致本地風勢顯著增強,有見及此,天文台在8月3日下午稍後發出三號強風信號。

幸運的是,盧碧沒有進一步向北擺動,最終採取東至東南的路徑橫過本港以南海域,加上盧碧在遠離香港時才增強為熱帶風暴,因此本地風力並沒有顯著增強。對於像盧碧這樣環流細小的熱帶氣旋,預報模式未必能準確掌握其路徑和強度發展;而盧碧的不對稱結構和非典型路徑,也使一些基於統計得出的預報工具如「豬腰」和「沙灘球」未能完全發揮作用。然而,盧碧對本港的影響並不止於風力。

圖八:2021年8月3日約在下午1時的雷達圖像,當時盧碧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120公里。其旋轉中心在雷達上清晰可見,而雨帶則集中在南半圓。

圖九:2021年8月3日下午2時由衛星數據推導的盧碧的風力分布,綠色風羽表示風力相當接近或已達到強風水平。(來源:RAMMB)

雖然盧碧在8月4日晚上開始遠離香港,但盧碧相關的渦度[註1]隨後一兩日仍然覆蓋著本港,充沛的水汽和不穩定的大氣亦為對流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隨著盧碧移至香港以東,高空風亦從偏東風轉為西北風(圖十)。由於日間廣東內陸的天色仍較為晴朗,陸地受日照加熱觸發對流活動,對流發展區隨風暴環流移向沿岸地區,並在晚間影響本港。這些對流一般被稱為「黃昏雷暴」,然而出現時間並不局限於黃昏。本港8月5日和6日凌晨時分曾受來自內陸的驟雨影響,天文台更在6日上午1時30分一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圖十一),當日早上多處地區錄得超過30毫米雨量,其中上水及新田一帶的雨量更超過100毫米。

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南海熱帶氣旋北移後會為華南沿岸帶來活躍西南季候風,其猛烈而持續的對流活動有時會為香港帶來連場暴雨,例如1925年的普慶坊災難中的雨災。這次盧碧同樣是在活躍的季風槽內形成,與西南季候風相關的強對流在盧碧中心以南持續發展,在衛星圖像的型態有如一道「尾巴」(圖十二)。這道尾巴並未跟隨盧碧的東北移動而影響本港,反而香港是受源自內陸的對流影響。8月6日早上的地面天氣圖(圖十三)顯示,盧碧的中心已經移至福建沿岸,而廣東仍在廣闊的季風槽內。事實上,沿岸地區可分析出盧碧相關的大陸氣流和西南季候風匯聚的弱槽,代表該匯聚區有對流活動的抬升機制,惟西南季候風活躍的區域(即等壓線緊密的區域)仍在南海上,因此盧碧的尾巴主要影響南海北部(圖十二,右),未有進一步北移及靠近沿岸。及後隨著盧碧進一步遠離本港並進入東海,相關的強對流也移離了南海北部。

圖十:2021年8月5日晚上8時的850百帕斯卡渦度和流線分析。綠色、黃色及橙色代表顯著的正渦度,橙色代表渦度較高。

圖十一:2021年8月6日上午1時的雷達圖像,當時新界正受較強的雨區影響。

圖十二:(左)2021年8月5日下午2時及(右)2021年8月6日下午2時的向日葵8號衛星圖像。盧碧當時正掠過福建沿岸地區,其尾巴(即相關的強對流雲團,在圖中呈亮白色)主要持續影響南海北部。

圖十三:2021年8月6日上午8時的地面天氣圖,廣東沿岸地區可分析出一道弱槽。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熱帶氣旋,預報員需要努力不懈對所有熱帶氣旋個案作分析及從中學習,尤其是像盧碧這樣的特殊例子,致力提升預測熱帶氣旋的不規則移動、增強及對流天氣的技術。

  

註:

1. 渦度是代表流體旋轉的物理量。渦度正值越高,表示氣旋式環流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