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二零一六熱帶氣旋

二零一五熱帶氣旋


2.1 二零一六年的熱帶氣旋回顧

2.1.1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

二零一六年有28個熱帶氣旋影響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即由赤道至北緯45度、東經100至180度所包括的範圍),少於1961-2010年約30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全年有13個熱帶氣旋達到颱風或以上強度,少於1961-2010年約15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其中有七個熱帶氣旋更達到超強颱風程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85公里或以上)。

圖2.1是二零一六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熱帶氣旋數目之逐月分佈。

二零一六年內有九個熱帶氣旋在中國登陸,其中三個在香港300公里內的華南沿岸登陸。兩個熱帶氣旋橫過台灣,五個登陸日本,五個橫過菲律賓及五個登陸越南。九月的超強颱風莫蘭蒂(1614)(圖2.3)是二零一六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最強的熱帶氣旋,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50公里,而最低海平面氣壓為890百帕斯卡(表4.1)。

2.1.2 香港責任範圍內的熱帶氣旋

在二零一六年的28個熱帶氣旋中,有15個出現在香港責任範圍(即北緯10至30度、東經105至125度),較1961-2010年約16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略少(表2.1),當中只有四 個在香港責任範圍內形成。年內,香港天文台總共發出352個供船舶使用的熱帶氣旋警告(表4.2)。

2.1.3 南海區域內的熱帶氣旋

二零一六年共有13個熱帶氣旋影響南海區域(即北緯10至25度、東經105至120度),較1961-2010年約12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略多,當中只有四個在南海上形成。

2.1.4 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

二零一六年香港的颱風季節始於五月二十六日,當天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海北部形成並靠近廣東西部沿岸,天文台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十月二十一日熱帶風暴海馬(1622)移入內陸及減弱,二零一六年颱風季節隨著天文台當天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而結束。

年內共有九個熱帶氣旋影響香港(圖2.2),多於1961-2010年約六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表2.2),亦是1993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這九個熱帶氣旋分別為五月的熱帶低氣壓、七月的強烈熱帶風暴銀河(1603)及颱風妮妲(1604)、八月的熱帶風暴電母(1608)、九月的超強颱風莫蘭蒂(1614)及強颱風鮎魚(1617)、十月的熱帶風暴艾利(1619)、超強颱風莎莉嘉(1621)和海馬(1622)。天文台在妮妲及海馬影響香港期間曾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是年內發出的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五月的熱帶低氣壓、電母及莎莉嘉吹襲期間天文台曾發出三號強風信號。銀河、莫蘭蒂、鮎魚及艾利則只需發出一號戒備信號。

二零一六年較多熱帶氣旋影響香港的主要原因為菲律賓附近和南海北部的海面溫度比正常高,加上北太平洋西部的大氣狀况提供有利熱帶氣旋進入南海的引導氣流。

2.1.5 熱帶氣旋的雨量

二零一六年熱帶氣旋為香港帶來的雨量(即由熱帶氣旋出現於香港600公里範圍內至其消散或離開香港600公里範圍之後72小時期間天文台總部錄得的雨量)共為1033.9毫米(表4.8.1),約佔年內總雨量3026.8毫米的百分之34.2,比1961-2010年長期年平均值的728.8毫米多約42%。

超強颱風莎莉嘉(1621)為天文台總部帶來491.3毫米的雨量(表4.8.1),是年內雨量最多的熱帶氣旋。

2.2 每月概述

這一節逐月介紹二零一六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概況。影響香港的各熱帶氣旋及傷亡報告則詳述於第三節

一月至四月

二零一六年一月至四月期間並無熱帶氣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上形成。

五月

熱帶低氣壓於五月二十六日晚上在南海北部形成後大致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靠近廣東西部沿岸,翌日轉向偏北方向移動,並稍為增強,達到最高強度時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55公里。該熱帶低氣壓於五月二十七日傍晚在廣東西部陽江市附近登陸,並於當晚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熱帶低氣壓為廣東西部帶來暴雨,有小橋遭洪水沖毀,一輛大巴墮河,兩人受傷。澳門外港碼頭發生撞船事故,兩名乘客受傷。

六月

二零一六年六月並無熱帶氣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上形成。

七月至八月

熱帶低氣壓尼伯特(1601)於七月三日在關島以南約5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形成,向西北至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並逐漸增強。尼伯特於七月六日清晨增強為超強颱風,當天下午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力估計為每小時230公里。尼伯特於七月八日橫過台灣南部後減弱為颱風,進入台灣海峽後繼續減弱,翌日下午在福建沿岸登陸,最後於七月十日上午在福建內陸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尼伯特吹襲台灣期間造成最少五人死亡,逾400人受傷。尼伯特及其殘餘亦在福建、江西及廣東等地造成嚴重破壞,最少有69人死亡,近8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0億人民幣。

熱帶低氣壓盧碧(1602)於七月二十三日晩上在硫黃島之東北偏東約14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形成,大致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盧碧於翌日增強為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75公里。其後盧碧轉向北至西北偏北方向移動,最後於七月二十五日清晨在日本以東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銀河(1603)於七月二十五日晚上在西沙以東約30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翌日早上增強為熱帶風暴。銀河當晚在海南島東部沿岸登陸,橫過海南島期間略為減弱,於七月二十七日早上進入北部灣後重新組織及再度發展。傍晚時分銀河進一步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90公里。銀河當晚在越南北部沿岸登陸,並逐漸減弱,最後於七月二十八日傍晚在越南北部消散。根據報章報導,銀河吹襲越南期間造成最少一人死亡,五人受傷,多間房屋倒塌。

熱帶低氣壓妮妲(1604)於七月二十九日晚上在馬尼拉之東南偏東約7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形成,初時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妮妲於翌日下午開始採取西北路徑移向呂宋海峽,並逐漸增強,於七月三十一日上午發展為強烈熱帶風暴,當日下午掠過呂宋北岸,晚上進入南海東北部,並採取西北偏西路徑趨向廣東沿岸。妮妲進一步增強為颱風,於八月一日下午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30公里。妮妲於八月二日上午三時左右在大鵬半島附近登陸,橫過深圳,在香港以北掠過。妮妲繼續移入內陸及減弱,最後於八月三日清晨在廣西減弱為一個低壓區。根據報章報導,在妮妲吹襲期間,廣東、廣西、湖南、貴州及雲南約有50萬人受災,300多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最少五億元人民幣。廣東有七市要停工停課,海陸空交通癱瘓。而深圳有逾一萬六千戶的電力供應受到影響。

熱帶低氣壓奧麥斯(1605)於八月四日下午在硫黃島之東南約10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形成,大致向偏北方向移動,並逐漸增強。奧麥斯於八月六日發展為強烈熱帶風暴,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05公里。隨後兩天奧麥斯繼續採取西北偏北路徑移向日本以東海域,並逐漸減弱,最後於八月十日清晨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康森(1606)於八月八日下午在威克島之西南偏西約58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形成,向西至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並逐漸增強。康森於八月九日凌晨發展為熱帶風暴,當晚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85公里。康森於八月十一日開始轉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兩日後再轉向西北偏北,最後於八月十四日晚上在日本以東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燦都(1607)於八月十三日晩上在硫黃島以南約6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形成,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當天早上增強為熱帶風暴。燦都於八月十五日清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85公里。其後燦都轉向西北偏北移動,八月十七日早上掠過日本本州北部東岸,下午在北海道以南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根據報章報導,燦都為日本東北地區帶來豪雨,約1800戶家庭停電,海陸空交通受到影響。

熱帶低氣壓電母(1608)於八月十七日在香港之西南約220公里的南海北部形成,當天其移動緩慢,強度漸增,翌日早上增強為熱帶風暴。電母採取偏西路徑移動,於八月十八日下午在雷州半島登陸,當晚進入北部灣。電母在橫過北部灣期間再度發展,於八月十九日上午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85公里。電母於當日下午在越南北部登陸,移入內陸並逐漸減弱,最後於八月二十日早上在緬甸北部減弱為一個低壓區。根據報章報導,受電母相關的暴雨影響,海南島多處地方出現水浸,約四萬人需要緊急疏散,海陸空交通受影響。電母吹襲越南期間,造成最少16人死亡,兩人失蹤及15人受傷。

與此同時,三個熱帶低氣壓在八月十九至二十日期間在北太平洋西部接踵而生:先有蒲公英(1609)於八月十九日上午在硫黃島以南約810公里形成,繼而獅子山(1610)及圓規(1611)於當晚先後在東京之東南偏南約350公里及東京之東南偏東約960公里形成。

圓規向西北移動,於八月二十日早上增強為熱帶風暴,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65公里。圓規於八月二十一日在日本本州北部以東離岸海域轉向偏北方向移動,當晚在北海道東岸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根據報章報導,圓規吹襲北海道期間造成至少一死三傷,超過130間房屋水浸。

蒲公英形成後大致向偏北方向移動,並於八月二十日早上增強為熱帶風暴,翌日進一步發展為強烈熱帶風暴,在八月二十二日早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10公里。蒲公英當天在東京以東登陸,並採取東北偏北路徑橫掃本州北部,最後於八月二十三日在北海道以北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蒲公英是一星期內第三個吹襲日本東部的熱帶氣旋。根據報章報導,蒲公英為本州及北海道帶來狂風大雨,造成最少兩人死亡,超過60人受傷,海陸空交通受到影響。

八月份日本東部風暴連場,但最具破壞力的第六個風暴還要來臨。獅子山的生成位置相對於當時其他熱帶氣旋原是最接近日本,但受制於與圓規和蒲公英的互相影響,獅子山初時大致向西南移動遠離本州。八月二十一日早上獅子山的移動速度開始減慢,一度向東南漂移,於八月二十三日再回復向西南移動。在琉球群島以東海域徘徊的日子,獅子山繼續發展,在八月二十四日晚上增強為強颱風,翌日清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75公里。八月二十六日獅子山移動路徑掉頭逆轉,開始朝東北方向走回頭路。八月二十九日下午獅子山減弱為颱風,並轉向西北偏北移動,直撲本州北部,翌日橫掃東北地區,最後於八月三十一日早上在日本海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獅子山吹襲東北地區及北海道期間,造成最少12人死亡,五人失蹤,約180 000人需要疏散,多處地區出現水浸及山泥傾瀉,多間房屋損毀,海陸空交通癱瘓。

九月至十月

熱帶低氣壓南川(1612)於九月一日凌晨在沖繩島以南約3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東北方向移動並迅速增強。翌日南川轉向偏北路徑移動,並發展為強颱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65公里。隨後南川開始減弱,掠過日本九州西岸後,於九月五日在日本海減弱為一個低壓區。根據報章報導,南川為九州帶來狂風暴雨,造成最少一人受傷,超過1700人需要緊急疏散。

熱帶低氣壓瑪瑙(1613)於九月六日下午在沖繩島之西北偏西約1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東北移動,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55公里。瑪瑙於九月八日凌晨在日本以南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莫蘭蒂(1614)於九月十日清晨在關島以西約3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並迅速增強。莫蘭蒂於九月十二日發展為超強颱風,翌日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50公里。莫蘭蒂於九月十三日晚上橫過呂宋海峽後,採取西北路徑經過台灣西南沿岸海域,移向福建並逐漸減弱。莫蘭蒂於九月十五日凌晨在廈門附近登陸並移入內陸,最後於九月十六日凌晨在江西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莫蘭蒂吹襲台灣期間,造成至少兩人死亡,63人受傷,超過100萬戶停水停電,海陸空交通癱瘓。莫蘭蒂亦在福建及江西等地造成嚴重破壞,最少有29人死亡、15人失蹤,約250萬人受災,約18000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17億元人民幣。

熱帶低氣壓雷伊(1615)於九月十二日早上在峴港之東南偏東約50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採取西北偏西路徑移向越南海岸,最高強度時其中心附近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55公里。九月十三日凌晨雷伊登陸越南中部,下午於泰國消散。根據報章報導,雷伊為越南帶來暴雨,造成至少兩人死亡及33人受傷,多間房屋損毀。

熱帶低氣壓馬勒卡(1616)於九月十二日下午於關島以西約34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採取西北偏西至西北路徑移向呂宋以東海域並逐漸增強。馬勒卡於九月十六日清晨發展為強颱風,轉向西北偏北方向橫過台灣以東海域。翌日馬勒卡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75公里。馬勒卡於九月十八日轉向東北方向移動,九月十九日晚及翌日橫掃日本,其後在晚間於本州南部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馬勒卡吹襲台灣期間,當地交通大受影響。馬勒卡亦為日本南部廣泛地區帶來狂風暴雨,造成最少兩人死亡,一人失蹤及42人受傷,近30萬人需要緊急疏散。九州有超過14萬戶停電。

熱帶低氣壓鮎魚(1617)於九月二十二日早上在關島之西南偏南約3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大致向西北移動,翌日轉向西北偏西,並逐漸增強。鮎魚於九月二十六日凌晨在台灣以東海域發展為強颱風,翌日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75公里。鮎魚在九月二十七日下午在花蓮附近登陸台灣及減弱,進入台灣海峽後繼續採取西北偏西路徑靠近福建一帶。鮎魚於九月二十八日早上在泉州附近再登陸進入福建內陸,最後於九月二十九日早上清晨在江西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鮎魚在台灣造成嚴重破壞,至少四人死亡,超過500人受傷。所有城市停工停課,海陸空交通癱瘓,農作物損失超過10億元新台幣。鮎魚亦為福建、浙江及江西帶來狂風暴雨,至少六人死亡,33人失蹤,超過600 000人需要緊急疏散,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5.8億元人民幣。

熱帶低氣壓暹芭(1618)於九月二十八日凌晨在關島之東北偏東約5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以偏西路徑移動,九月三十日轉向西北偏北,移向琉球群島一帶並逐漸增強。暹芭於十月三日上午發展為超強颱風,當晚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20公里。暹芭掠過琉球群島後採取偏北路徑橫過東海,趨向朝鮮半島南部,十月五日晚上在日本本州以北的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暹芭吹襲沖繩島期間,海陸空交通大受影響。暹芭亦在韓國南部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多處地區水浸,最少七人死亡,三人失蹤。濟州市約有25000戶停電。

熱帶低氣壓艾利(1619)於十月五日下午在東沙以東約9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至西北偏西移動,橫過呂宋海峽,翌日進入南海東北部,並增強為熱帶風暴。艾利在十月七日清晨掠過東沙以南海域後,移動轉為緩慢,並向偏北方向漂移,下午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85公里。十月八日艾利向東北緩慢移動,翌日幾乎停留不動,並逐漸減弱。 十月十日艾利開始加速轉向西南方移動,當晚在東沙附近減弱為一個低壓區。但與艾利相關的殘餘低壓區在隨後兩天繼續採取西南路徑移向西沙附近海域,於十月十三日早上在海南島以南再度增強為熱帶低氣壓,並轉向偏西方向移動,翌日凌晨登陸越南中部後減弱為一個低壓區,進入內陸消散。根據報章報導,艾利的外圍環流為台灣南部帶來大雨,部分地區出現水浸,海陸交通受到影響。

熱帶低氣壓桑達(1620)於十月八日下午於硫黃島之東南偏東約16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移動,並逐漸增強。桑達於十月十日於硫黃島以東的海域發展為颱風,並轉向偏北方向移動。隨後兩天桑達加速轉向東北移動及增強為超強颱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85公里,於十月十三日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莎莉嘉(1621)於十月十三日早上在馬尼拉以東約10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並採取西北偏西路徑移向菲律賓。莎莉嘉當晚已增強為熱帶風暴,翌日更迅速增強,於十月十五日晚上發展為超強颱風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85公里。莎莉嘉於十月十六日清晨橫過呂宋時減弱為颱風,進入南海後重新組織。十月十八日早上莎莉嘉在海南島登陸,其後轉向西北移動。十月十九日莎莉嘉橫過北部灣,當天稍後在廣西內陸消散。

根據報章報導,莎莉嘉吹襲菲律賓期間造成最少三人死亡,三人失蹤,多處出現山泥傾瀉,多間房屋倒塌。莎莉嘉吹襲廣東、廣西及海南期間,最少37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接近55億元人民幣。

熱帶低氣壓海馬(1622)於十月十四日下午在關島以南約7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移動,並逐漸增強。海馬於十月十七日晚上發展為超強颱風,並向西北偏西移動,翌日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30公里。海馬於十月二十日凌晨橫過呂宋北部及減弱為颱風,日間採取西北路徑進入南海東北部。翌日海馬轉向偏北方向移動,下午在廣東 東部汕尾附近登陸,晚間在江西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海馬在呂宋北部造成嚴重破壞,廣泛地區出現水浸及山泥傾瀉,多間房屋倒塌,最少八人死亡,逾9萬人需要緊急疏散。海馬亦為廣東及福建帶來狂風大雨,最少180萬人受災,約600間房屋倒塌,海陸空交通大受影響,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億元人民幣。

十一月

熱帶低氣壓米雷(1623)於十一月二日凌晨在雅蒲島之東北偏北約2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北及偏北方向緩慢移動。米雷於十一月四日開始加速向東北移動,並逐漸增強。翌日米雷發展為颱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40公里。米雷最後於十一月七日晚上在日本東南的西北太平洋海面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馬鞍(1624)於十一月九日下午在關島以東約1 6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動。 馬鞍於十一月十日下午增強為熱帶風暴,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65公里。馬鞍隨後開始逐漸減弱,十一月十二日在硫黃島東南的海域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熱帶低氣壓蝎虎(1625)於十一月二十四日下午在馬尼拉之東南約830公里的海域上形成,以西北偏西或西北路徑橫過菲律賓。蝎虎於十一月二十六日進入南海及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90公里。十一月二十七日蝎虎轉向東北緩慢移動,在呂宋以西海域徘徊,受到東北季候風影響,翌日迅速減弱及消散。

十二月

一個熱帶低氣壓於十二月十二日下午在越南南部沿岸海域胡志明市之東南偏東約370公里形成,向西北緩慢移動,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力為每小時45公里。該熱帶低氣壓於翌日早上在越南南部登陸,日間在內陸消散。

熱帶低氣壓洛坦(1626)於十二月二十一日下午在雅蒲島之東南約490公里的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移動,並迅速增強。洛坦於十二月二十四日發展為超強颱風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10公里。洛坦採取偏西路徑橫過菲律賓中部,於十二月二十六日下午進入南海。受到一股強烈東北季候風影響,洛坦翌日轉向西南移動並在南海中部消散。根據報章報導,洛坦吹襲菲律賓期間,造成最少六人死亡、八人失蹤,超過38萬人被迫撤離家園。

備註:人命傷亡及財物損毀數據是根據報章報導輯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