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香港授时服务历史

香港授时服务历史 

香港天文台是香港的法定计时机构。向公众,尤其是航海人员,提供准确的报时服务是天文台于 1883 年成立时的主要任务之一。早期,天文台采用直径六吋的赤道仪及直径三吋的中星仪来作天文观测,其中中星仪的观测主要用作测定地方时。天文台在尖沙咀警署前的桅杆上降下直径六呎的时间球,用作报时信号。每天下午十二时五十分,在警署内的沙展合力协助下,将时间球升至围杆的顶部,然后于下午一时正投下。 1885 年 1 月 1 日香港时间1300时,第一次降下了时间球。该时间球球塔稍后于 1908 年 1 月迁至大包米。

1904 年香港采纳格林尼治平时作为香港时间的基础。香港时间较格林尼治平时快八小时。由于电台的设立,并广泛地用作报时广播,时间球于 1933 年 6月 30 日拆除。

天文台于1924年设置Leroy 1350摆钟,战后再添置摆钟,并利用其他中心的报时信号作为校准摆钟之用。报时准确度逐渐改良,每日的误差由数秒逐渐改进至五分之一秒。

1966 年,天文台安装了一座石英报时系统来代替摆钟。同年开始以 95 兆赫频率直接由天文台播出6响报时信号。该服务在 1989 年 9 月 16 日结束。

1972 年 1 月 1 日香港采用协调世界时作为法定时间标准。1980 年并购置铯原子钟报时系统,其后于 1994 年作出更换。控制原子钟的频率标准属基本标准,准确度为每日 1 微秒以内,并可溯源至日本邮政省通信总合研究所的基本标准。

2004年,天文台安装了一套高准确度授时系统,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共视方法,向国际度量衡局提供天文台的原子钟时间数据,参与订定协调世界时。天文台亦根据国际度量衡局提供的时间数据调校原子钟,使其准确度保持在一百万分之一秒以内。

今天,香港天文台的授时服务以铯原子钟报时系统作为标准,准确度达到每日 0.01 微秒以内。此准确度,对于科学、工业及专业人士尤为有用。市民现可透过互联网利用香港天文台的网上时钟打电话问天气系统及香港电台的六响报时信号对时,同时亦可透过天文台的网络时间服务校对电脑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