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宿雙風會:強烈東北季候風x風神
星期三, 2025年10月22日
踏入秋季,南海天氣舞台迎來經典「名宿對決」。熱帶氣旋和東北季候風這兩大天氣系統猶如老對手,每逢秋季便有機會在廣東沿岸及南海北部展開博弈。早前隨筆「雙風會:季風on打風」及「一雨成秋」提到強烈東北季候風與風神近日會在廣東沿岸及南海北部對壘,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精彩「賽事」。
(1) 入秋首場強烈東北季候風
強烈東北季候風率先領軍,在星期日(10月19日)抵達廣東沿岸,為本港帶來今年入秋以來首場顯著降溫,該區北風逐漸增強,天文台在同日晚上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
(2) 今年第十三個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
與此同時,熱帶氣旋風神亦在星期日晚上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隨著風神逐漸靠近廣東沿岸,東北季候風及熱帶氣旋產生共同效應,令到該區風勢持續頗大。要理解甚麼是「共同效應」,我們需知道風的本質是空氣從高氣壓區向低氣壓區的流動,而氣壓差就是驅動空氣流動的「推動力」。這次我們北面有與東北季候風相關的高壓區,南面同時有風神造成的低壓區域,導致廣東沿岸氣壓差更大,共同效應令風力比只有季候風時更強(圖一)。
圖一:熱帶氣旋風神和東北季候風的共同效應令廣東沿岸風勢頗大。
(3) 風神主導
風神靠近廣東沿岸時(圖二),本港天氣逐漸受風神影響,因此天文台於星期一(10月20日)下午發出三號強風信號,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在風神影響本港期間,風勢持續頗大,多區錄得強風(圖三)。星期二(10月21日)下午的雷達圖顯示有較強的雨區在南海北部靠近廣東沿岸(圖四),但受較乾的東北季候風影響,這些雨區在移近沿岸地區時有所減弱,因此本港的雨勢不大。
圖二:本港時間10月20日下午5時的衛星雲圖。當時強烈熱帶風暴風神集結在香港東南偏南約430公里。
圖三:在風神影響下,本港多處地區錄得強風。
圖四:10月21日下午4時的雷達影像。與風神相關的較強雨區持續影響香港以南海域,但靠近香港時有所減弱。
(4) 季候風再次主導 氣溫顯著下降
隨著風神遠離本港,本地天氣再次轉為由季候風主導,天文台在星期二黃昏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並隨即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東北季候風將內陸的較涼空氣帶到廣東沿岸地區,加上與風神相關的外圍環流持續為該區提供水汽,「蒸發冷卻」效應在下午開始出現而於晚間更明顯,即雨水在落入乾燥空氣層時迅速蒸發,過程中雨水吸收環境中的熱能,從而冷卻周邊大氣。因此本港各區氣溫顯著下降,天文台總部氣溫由星期二日間約24度逐步降至星期三早上最低18.4度,是今年入秋以來的最低紀錄(圖五)。
圖五:截至星期三早上11時30分,天文台總部最低氣溫下降至18.4度,為今年入秋以來最低紀錄。
(5) 部份沿岸低窪地區輕微水浸
由於正值天文大潮,加上受東北季候風影響,本港沿岸多處水位在星期二晚間漲潮時較正常高約0.6至0.8米,部份沿岸低窪地區如城門河兩旁出現輕微水浸(圖六)。雖然風神已逐漸遠離本港,但華南沿岸的氣壓差仍然較大(圖七),該區風勢持續頗大,加上仍正值天文大潮,預料今明兩晚本港沿岸水位在漲潮時會維持較高水平,部分沿岸低窪地區仍可能出現水浸,市民請繼續採取適當措施。
圖六:10月21日晚上於沙田城門河旁出現輕微水浸。(相片來源:Eric Cheng)
圖七:10月22日凌晨2時的天氣圖顯示華南沿岸的氣壓等壓線仍然緊密,代表該區的氣壓差大。
謝威寶 黎宏駿 鄧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