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二零一八熱帶氣旋 > 二零一八年的熱帶氣旋回顧

二零一八熱帶氣旋

2.1 二零一八年的熱帶氣旋回顧

2.1.1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

二零一八年有33個熱帶氣旋影響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即由赤道至北緯45度、東經100至180度所包括的範圍),多於1961-2010年約30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全年有13個熱帶氣旋達到颱風或以上強度,少於1961-2010年約15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其中有七個熱帶氣旋更達到超強颱風程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85公里或以上)。

圖2.1是二零一八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熱帶氣旋數目之逐月分佈。

二零一八年內有11個熱帶氣旋在中國登陸,其中三個在香港300公里內的華南沿岸登陸,兩個橫過台灣。兩個熱帶氣旋登陸朝鮮半島,五個登陸日本,六個橫過菲律賓及四個登陸越南。九月的超強颱風山竹(1822) 及十月的超強颱風玉兔(1826)(圖2.3a2.3b)是二零一八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最強的熱帶氣旋,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50公里,而最低海平面氣壓為900百帕斯卡(表4.1)。

2.1.2 香港責任範圍內的熱帶氣旋

在二零一八年的33個熱帶氣旋中,有17個出現在香港責任範圍(即北緯10至30度、東經105至125度),稍多於 1961-2010年約16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表2.1),當中有13個在香港責任範圍內形成。年內,香港天文台總共發出393個供船舶使用的熱帶氣旋警告(表4.2)。

2.1.3 南海區域內的熱帶氣旋

二零一八年共有12個熱帶氣旋影響南海區域(即北緯10至25度、東經105至120度),與1961-2010年約12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相約,當中有六個在南海上形成。

2.1.4 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

二零一八年香港的颱風季節始於六月五日,當天隨著熱帶低氣壓艾雲尼(1804)掠過海南島以東海域,天文台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十一月二日隨著徘徊在南海東北部的熱帶低氣壓玉兔(1826)明顯減弱,二零一八年颱風季節隨著天文台當天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而結束。

年內共有六個熱帶氣旋影響香港(圖2.2),接近1961-2010年約六個的長期年平均數目(表2.2)。這六個熱帶氣旋分別為六月的熱帶風暴艾雲尼(1804)、七月的熱帶風暴山神(1809)、八月的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1816)、九月的超強颱風山竹(1822)及熱帶風暴百里嘉(1823)、和十月至十一月的超強颱風玉兔(1826)。山竹影響香港期間,天文台在九月十六日曾發出十號颶風信號,是年內發出的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也是繼二零一七年天鴿後再次發出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並持續了10小時,是戰後第二最長的十號颶風信號,僅次於一九九九年約克的11小時。其餘五個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均引致天文台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當中熱帶風暴山神(1809)引致天文台兩度發出熱帶氣旋警告,而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1816) 長時間在廣東西部沿海一帶徘徊,引致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連續生效了132小時5分鐘,是一九四六年以來的第三最長。

2.1.5 熱帶氣旋的雨量

二零一八年熱帶氣旋為香港帶來的雨量(即由熱帶氣旋出現於香港600公里範圍內至其消散或離開香港600公里範圍之後72小時期間天文台總部錄得的雨量)共為723.7毫米(表4.8.1),約佔年內總雨量2162.9毫米的百分之33.5,比1961-2010年長期年平均值的728.8毫米少約1%。

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1816)為天文台總部帶來236.4毫米的雨量(表4.8.1),是年內雨量最多的熱帶氣旋。

2.2 每月概述

這一節逐月介紹二零一八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概況。影響香港的各熱帶氣旋及傷亡報告則詳述於第三節

一月

熱帶低氣壓布拉萬(1801)於一月二日早上在菲律賓附近、馬尼拉之東南偏南約600公里形成,向西至西北偏西方向移動,横過南海南部。翌日布拉萬增強為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65公里。隨後布拉萬開始減弱,最後於一月四日上午在越南南部附近海域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布拉萬為菲律賓帶來狂風暴雨,引發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造成至少三人死亡。最後於一月十日清晨在蘇祿海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二月

熱帶低氣壓三巴(1802)於二月十一日早上在雅蒲島之西南偏南約36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至西北偏西移向菲律賓南部。三巴於二月十三日凌晨增強為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65公里。當晩三巴減弱為熱帶低氣壓,最後於二月十四日晚上在蘇祿海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三巴為菲律賓帶來狂風暴雨,引發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造成至少14人死亡。

三月至四月

熱帶低氣壓杰拉華(1803)於三月二十五日下午在雅蒲島之東南約4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形成,翌日增強為熱帶風暴,向西北移動。杰拉華於三月二十七日轉向北移動,三月二十九日減慢向東漂移,並繼續發展。杰拉華翌日轉向東北移動並一度增強為超強颱風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95公里。隨後開始迅速減弱及向東移動,最後於四月一日在硫黃島東南之北太平洋西部消散。

五月

二零一八年五月並無熱帶氣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上形成。

六月至十一月

熱帶低氣壓艾雲尼(1804)於六月二日晚上在西沙以南約510公里的南海南部上形成,向西北偏北移動。六月四日艾雲尼轉向北至東北偏北方向移動,翌日掠過海南島以東海域。六月六日艾雲尼移動減慢,並增強為熱帶風暴,在雷州半島以東及海南島東北部打圈徘徊。六月七日早上艾雲尼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75公里,並開始穩定地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晚上在廣東西部海岸陽江市附近登陸,並逐漸減弱,最後於六月八日晚上在廣東內陸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艾雲尼為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及湖南帶來暴雨,多處出現水浸及山泥傾瀉,共造成至少五人死亡,超過21萬人受災。

熱帶低氣壓馬力斯(1805)於六月八日清晨在馬尼拉之東北偏東約7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向西北偏北移動並逐漸增強。翌日馬力斯採取東北路徑移向日本以南海域,當晩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六月十日早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10公里。最後馬力斯在六月十二日於日本以東的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格美(1806)於六月十四日在高雄之西南約180公里的南海東北部上形成,向東北移動,翌日横過台灣南部。格美於六月十六日在沖繩島附近增強為熱帶風暴,向東北偏東移動,當晩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75公里。翌日格美在日本以南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格美吹襲台灣期間,高雄市13,500戶停電,兩艘油輪擱淺。格美在沖繩島引發多處水浸及山泥傾瀉,至少兩人受傷。

熱帶低氣壓派比安(1807)於六月二十九日清晨在沖繩島之東南偏南約7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並逐漸增強。七月一日派比安轉向北至東北移動,翌日早上增強為颱風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20公里。隨後派比安開始減弱,最後於七月四日在本州以北的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派比安吹襲沖繩期間,至少有四人受傷。派比安為日本九州及四國帶來狂風大雨,造成至少一死16傷。九州有逾5萬戶停電。派比安亦在韓國造成最少一人死亡及一人失蹤。

熱帶低氣壓瑪莉亞(1808)於七月三日晚上在關島之東南約4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動並迅速增強。瑪莉亞於七月六日早上增強為超強颱風,於七月九日早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20公里。瑪莉亞先後掠過沖繩島以南海域及台灣以北海域,並逐漸減弱,七月十一日早上在福建沿岸登陸,翌日在江西消散。

根據報章報導,瑪莉亞在台灣造成至少一死八傷,約126,000戶停電。瑪莉亞吹襲福建和浙江期間,亦造成至少一人死亡,九人失蹤,約55萬人受災,多處地方出現海水倒灌。

熱帶低氣壓山神(1809)於七月十六日早上在馬尼拉之東北約6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當日向西迅速橫過呂宋海峽,翌日進入南海北部後繼續迅速移動,中午前增強為熱帶風暴,七月十八日凌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85公里。山神橫過海南島及北部灣後,於七月十九日在越南北部減弱為一個低壓區,其殘餘當日繼續向西移入內陸。與山神相關的殘餘低壓區於七月二十日在中南半島向東迴轉,移向北部灣。它於七月二十二日在北部灣再度增強為熱帶低氣壓,並向東北移動掠過海南島西北部,其後在七月二十三日轉向北橫過雷州半島。山神於七月二十四日在廣西消散。

根據報章報導,山神吹襲海南島期間,海陸空交通大受影響。山神及其殘餘亦為越南帶來暴雨,造成至少32人死亡,17人失蹤,超過5 000間房屋倒塌。

熱帶低氣壓安比(1810)於七月十八日晚上在沖繩島之東南偏南約8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移動緩慢。安比翌日增強為熱帶風暴,並採取西北路徑朝東海方向移動。安比於七月二十日晚上進一步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90公里。安比於七月二十二日下午橫過江蘇一帶並減弱,翌日繼續橫掃山東及河北,七月二十四日在中國東北部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安比在中國造成最少一人死亡,近18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1.9億元人民幣。

一個熱帶低氣壓於七月二十一日在東沙之東南約39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向東北方向橫過呂宋海峽,移向台灣以東海域。該熱帶低氣壓於七月二十二日清晨達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55公里。隨後該熱帶低氣壓轉向北移動,翌日在東海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熱帶低氣壓悟空(1811)於七月二十二日晚上在威克島之西北約8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偏北方向移動,並逐漸增強。悟空於七月二十五日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達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05公里。七月二十六日悟空於日本以東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雲雀(1812)於七月二十五日在硫黃島之西南約6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東北方向移動,並逐漸增強。雲雀於七月二十六日晩上增強為颱風,翌日早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40公里。雲雀於七月二十九日先後橫掃日本本州南部及九州北部,並減弱為熱帶風暴。隨後兩天雲雀以逆時針方向在九州以南海域轉了一個圈,然後於八月一日以西南偏南路徑橫過東海。八月二日早上雲雀向北迴轉,隨後向西加速。雲雀於八月三日日間在上海沿岸登陸及移入內陸,晩間在江蘇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雲雀吹襲日本期間,造成至少24人受傷,超過15萬戶停電,逾400班航班取消。

熱帶低氣壓珊珊(1813)於八月二日晩上在關島之東北偏東約88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向西方向移動。珊珊於八月三日開始採取西北偏北路徑移向日本,並逐漸增強。珊珊於八月四日增強為颱風,並於八月七日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45公里。隨後珊珊逐漸減弱,於八月九日掠過日本關東沿岸地區,並轉向東北方向移動。翌日珊珊在日本以東的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根據報章報導,珊珊吹襲日本期間,造成至少六人受傷。

熱帶低氣壓摩羯(1814)於八月七日在沖繩島之東南約98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移動緩慢。翌日摩羯增強為熱帶風暴,並於隨後數天移向沖繩島。摩羯掠過沖繩島以南海域後,採取西北路徑橫過東海,八月十二日下午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85公里。摩羯登陸浙江沿岸後,移入內陸及減弱,摩羯於八月十五日移出渤海並再度短暫增強為熱帶風暴,最後於八月十六日在山東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摩羯吹襲華東期間造成至少二人死亡。

熱帶低氣壓貝碧嘉(1816)於八月九日在香港之西南約54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向北緩慢移動,在八月十一日接近正午於廣東西部陽江附近登陸。隨後貝碧嘉以逆時針方向在廣東西部沿岸地區徘徊及於當晚移回沿岸海域,八月十二日貝碧嘉向東南漂移並增強為熱帶風暴,它於八月十三日至十四日以逆時針方向在廣東西部沿岸海域徘徊,八月十五日貝碧嘉加速向西南偏西移動,並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的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90公里。翌日貝碧嘉橫過北部灣,八月十七日在越南北部登陸及在內陸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貝碧嘉為廣東、廣西及海南帶來狂風暴雨,造成最少三人死亡、二人失蹤。貝碧嘉吹襲越南期間,多處有水浸及山泥傾瀉,至少有10人死亡,三人失蹤。

熱帶低氣壓麗琵(1815)於八月十一日晩上在硫黃島之東南偏南約5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移動並逐漸增強。麗琵於八月十三日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90公里。麗琵於八月十五日橫過日本九州,隨後在朝鮮半島以南海域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麗琵為日本九州帶來狂風暴雨,一人被強風吹倒墮海重傷。

赫克托(1817)在北太平洋東部上形成,八月十四日凌晨以熱帶風暴強度越過國際換日線進入北太平洋西部,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75公里。赫克托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並繼續減弱,翌日在海上消散。

熱帶低氣壓溫比亞(1818)於八月十五日早上在沖繩島之西北偏北約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下午增強為熱帶風暴,向西北或西北偏西移動,橫過東海。溫比亞於八月十六日晩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85公里。溫比亞於八月十七日早上登陸上海沿岸,採取西北偏西路徑移入內陸並逐漸減弱,翌日晩上在河南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溫比亞在華東及華中共造成至少22人死亡及七人失踪,超過一千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接近50億元人民幣。

熱帶低氣壓蘇力(1819)於八月十六日在關島之西北約1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採取偏北路徑移動,並逐漸增強。蘇力於八月十八日在硫黃島以西的海域增強為強颱風,並轉向西北偏西移動,翌日早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65公里。隨後蘇力先後橫過東海及黄海,並逐漸減弱,八月二十三日轉向東北移動,晩上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橫過朝鮮半島。蘇力於翌日晩間在日本本州以北的海域上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蘇力吹襲韓國期間,一人被大浪捲走失蹤、兩人受傷。而蘇力在日本奄美大島亦造成至少一人受傷,逾2萬戶停電。

熱帶低氣壓西馬侖(1820)於八月十八日早上在關島以東約10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採取西北路徑移向日本以南海域,並逐漸增強。西馬侖於八月二十二日增強為強颱風,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65公里。西馬侖於八月二十三日晩間先後橫掃日本四國及本州西部,八月二十四在日本本州以北的海域上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西馬侖為日本帶來狂風暴雨,引致山泥傾瀉,造成至少三人死亡、22人受傷,近10萬戶停電。

一個在南海東北部形成及徘徊在台灣附近的低壓區於八月二十三日上午在高雄以北約40公里處發展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55公里。該熱帶低氣壓移動緩慢,當日在台灣西部徘徊,翌日向西北移動,橫過台灣海峽。它於八月二十五日早上在福建沿岸登陸,日間在福建內陸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該熱帶低氣壓為台灣帶來狂風暴雨,引致多處水浸,造成至少七人死亡、119人受傷。

熱帶低氣壓飛燕(1821)於八月二十七日晩上在關島以東約1 5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向西北方向移動並迅速增強。飛燕於八月二十九日增強為颱風並轉向西移動,於八月三十一日進一步發展為超強颱風,翌日早上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30公里。隨後兩天飛燕逐漸由西北轉向偏北移動,靠近日本以南海域,並減弱為強颱風。九月四日日間飛燕先後橫掃日本四國東部、大阪灣及本州的關西地區,翌日在北海道以西的海域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飛燕為日本帶來狂風暴雨,廣泛地區受嚴重破壞,至少有11人死亡、超過680人受傷,超過200萬戶停電。飛燕所引發的嚴重風暴潮令大阪一帶錄得當地歷來的最高水位,沿岸地區嚴重水浸,當中關西國際機場需要全面關閉三日,超過5 000名乘客滯留機場。

熱帶低氣壓山竹(1822)於九月七日在關島以東約2 3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隨後數天迅速向西移動,並逐漸增強,於九月十一日發展為超強颱風。山竹在九月十四日轉向西北移動,在登陸呂宋前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的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50公里。山竹橫過呂宋北部後減弱,並繼續迅速以西北路徑橫過南海北部,移近廣東沿岸。山竹在九月十六日上午減弱為強颱風,黃昏前在廣東台山附近登陸,隨後移入廣東西部及進一步減弱。翌日晚上山竹在廣西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山竹為呂宋帶來狂風暴雨。最少有82人死亡、138人受傷及兩人失蹤,約15 000房屋倒塌。山竹為珠江口沿岸帶來破壞性的風力及嚴重的風暴潮,多處建築物及沿岸設施受損,低窪地區嚴重水浸。澳門有40人受傷,超過5 500人撤離,有多宗建築物損毀報告。內港水浸高度曾達1.9米或以上。山竹亦在廣東、廣西、海南、貴州及雲南造成至少六人死亡,接近330萬人受災。

熱帶低氣壓百里嘉(1823)於九月十日早上在高雄之東南約200公里的海域上形成,大致向偏西方向移動,橫過南海北部。百里嘉於九月十一日增強為熱帶風暴,翌日晚上達到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85公里。九月十三日百里嘉橫過雷州半島及減弱,傍晚在廣西內陸消散。根據報章報導,受百里嘉影響,湛江及茂名共有4萬人需要撤離。

熱帶低氣壓潭美(1824)於九月二十一日晩在關島之西北約3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並迅速增強。潭美於九月二十三日增強為颱風,翌日進一步增強為超強颱風。潭美於九月二十五日清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20公里。當晩它轉向東北偏北方向緩慢移動,並開始減弱。隨後數天潭美逐漸移向琉球群島一帶,於九月二十九日掠過沖繩島後,採取東北路徑移向日本本州。潭美於九月三十日晩間橫過本州,翌日在本州東北部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潭美吹襲日本期間造成至少五人死亡、一人失蹤及200人受傷,逾130萬戶停電。受潭美影響,日本海陸空交通幾乎癱瘓,超過十萬旅客受影響。

熱帶低氣壓康妮(1825)於九月二十九日清晨在關島之東南偏南約3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動,並迅速增強。康妮於九月三十日晩增強為颱風,翌日晩上進一步增強為超強颱風,十月二日早上達到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30公里。十月三日康妮開始逐漸減弱並繼續移向琉球群島一帶。康妮於十月五日及六日先後掠過濟州島及朝鮮半島南部,最後於十月七日在北海道附近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康妮為日本帶來狂風暴雨,造成最少一人死亡、十人受傷,沖繩縣和鹿兒島縣有逾四萬戶停電。康妮吹襲韓國期間亦造成至少兩人死亡和一人失蹤,超過六萬戶停電。

熱帶低氣壓玉兔(1826)於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在關島之東南偏東約1 6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動並迅速增強。玉兔於十月二十四日增強為超強颱風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50公里。玉兔於十月二十六日及二十七日轉向西至西南偏西移動及開始逐漸減弱,十月三十日橫過呂宋後進入南海中部並減弱為颱風。玉兔於翌日進一步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轉向西北移動,橫過南海東北部。玉兔於十一月一日向偏北方向緩慢移動,晩上減弱為熱帶風暴。受華南乾燥東北季候風影響,翌日玉兔進一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在南海東北部徘徊,最後於晚上減弱為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玉兔吹襲塞班島期間造成至少兩人死亡及133人受傷,多處地方停電。玉兔為菲律賓北部帶來狂風暴雨並引發山泥傾瀉及水浸,造成最少20人死亡。

熱帶低氣壓桃芝(1827)於十一月十七日下午在胡志明市以東約550公里的南海南部上形成,大致採取西北路徑移向越南南部,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55公里。翌日下午桃芝在越南南部登陸並迅速減弱為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桃芝影響越南期間造成至少19人死亡。

熱帶低氣壓天兔(1829)於十一月二十日上午在馬尼拉之東南偏東約 940公里的菲律賓以東海域上形成,向西橫過菲律賓南部。天兔於十一月二十二日橫過南海南部,翌日增強為熱帶風暴並向西南偏西方向移動。天兔於十一月二十四日進一步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達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90公里。天兔於十一月二十五日轉向西北方向移動,日間登陸越南南部並減弱,最後於翌日在越南南部減弱為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天兔為菲律賓帶來暴雨及水浸,造成最少一人死亡。天兔吹襲越南期間亦引發水浸,造成至少兩人死亡。

熱帶低氣壓萬宜(1828)於十一月二十日晚上在關島之東南1 4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動並逐漸增強。萬宜於十一月二十二日增強為颱風,翌日轉向偏北方向移動並達到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45公里。隨後兩天萬宜移動緩慢並在呂宋以東海域徘徊。萬宜於十一月二十六日轉向西北方向移動並迅速減弱,最後於翌日清晨在西北太平洋上減弱為低壓區。

十二月

一股熱帶低氣壓於十二月二十五日晩上在馬尼拉之東南偏東約16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採取西至西北偏西路徑移向菲律賓中部,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55公里。該熱帶低氣壓於十二月二十九日橫過菲律賓中部後轉向西南方向移動,翌日早上在蘇祿海上減弱為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該熱帶低氣壓為菲律賓帶來暴雨並引發山泥傾瀉,造成156人死亡,26人失蹤及105人受傷。

熱帶低氣壓帕布(1901)於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下午在胡志明市之東南偏東約690公里的南海南部上形成,向西南偏西移向越南以南海域。帕布於二零一九年一月二日轉向偏西方向移動,翌日增強為熱帶風暴並橫過泰國灣。帕布於一月四日清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85公里。帕布於當晩橫過馬來半島並減弱,翌日進入安達曼海並進一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最後於一月七日在孟加拉灣減弱為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帕布為越南帶來暴雨,造成最少一人死亡、六人受傷。根據泰國氣象局記錄,帕布是自1951年有記錄以來首個在一月橫過泰國的熱帶氣旋,吹襲泰國期間帶來狂風暴雨,引發水浸及山泥傾瀉,造成至少八人死亡。帕布亦在馬來西亞也造成最少一人死亡。

備註:人命傷亡及財物損毀數據是根據報章報導輯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