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二零零六熱帶氣旋

 

 2.1 二零零六年的熱帶氣旋回顧

2.1.1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

二零零六年共有27個熱帶氣旋影響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即由赤道至北緯45度、東經100至180度所包括的範圍)。其中有一個熱帶氣旋於北太平洋中部形成後,橫過國際換日線進入北太平洋西部。除了2004年,過去九年(1998-2006年)在該海域的熱帶氣旋數目都少於1961-1990年的30年平均數31個。此外,全年有14個熱帶氣旋達到颱風強度,比正常數目少兩個。

本年首個熱帶氣旋在三月形成。圖2.1是二零零六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出現次數之每月分佈。

二零零六年內有七個熱帶氣旋吹襲中國,三個影響台灣,四個影響日本(包括琉球群島),一個登陸南韓,另有七個橫過菲律賓及三個登陸越南。

二零零六年風力最強的熱帶氣旋是桑美(0608),最高風速估計約為每小時215公里,而最低中心氣壓則約為920百帕斯卡。

西馬侖(0619)是二零零六年路徑最特別的熱帶氣旋。西馬侖在十月廿七日形成後,一直受到高層副熱帶高壓脊南部的偏西引導氣流影響,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動。隨著南海高層副熱帶高壓脊減弱,西馬侖由十一月一日至二日幾乎停留不動。其後西馬侖受到強烈東北季候風的影響,轉向西南偏南移動及在南海上消散。

2.1.2 香港責任範圍內的熱帶氣旋

在二零零六年的27個熱帶氣旋中,有16個影響香港責任範圍(即北緯10至30度、東經105至125度所包括的地區),與1961-1990年的30年平均16.4個相約(表2.1)。這16個熱帶氣旋中,有五個在香港責任範圍內形成。在二零零六年,香港天文台總共發出460個供船舶使用的熱帶氣旋警告(表4.2)。

2.1.3 南海區域內的熱帶氣旋

二零零六年共有13個熱帶氣旋影響南海區域(即北緯10至25度、東經105至120度所包括的地區),當中有四個在南海形成,其餘九個從北太平洋西部進入南海。

2.1.4 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

二零零六年有七個熱帶氣旋影響香港(圖2.2),接近正常(表2.2)。這七個熱帶氣旋是珍珠(0601)、杰拉華(0602)、派比安(0606)、寶霞(0609)、八月及九月的熱帶低氣壓及西馬侖(0619)。

在本年五月的珍珠、八月的派比安及九月的熱帶低氣壓影響香港期間,天文台都發出了三號強風信號,這亦是今年發出的最高信號。而六月的杰拉華,八月的寶霞及熱帶低氣壓及十月的西馬侖亦導致天文台發出一號戒備信號。

2.1.5 熱帶氣旋的雨量

二零零六年各熱帶氣旋為香港帶來的雨量(即該熱帶氣旋在出現於香港600公里範圍內至其消散或離開香港600公里範圍之後72小時期間,天文台錄得的雨量)共為1 007.3毫米,約佔該年總雨量2 627.8毫米的百分之38,比正常的737.9毫米多約百分之37。

九月十二日至十三日影響香港的熱帶低氣壓為香港帶來265.6毫米的雨量,是2006年為香港帶來最多雨量的熱帶氣旋。

 2.2 每月概述

這一節逐月介紹二零零六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概況。影響香港的各熱帶氣旋則詳述於第三節。

一月及二月

二零零六年一月及二月並無熱帶氣旋影響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

三月

一熱帶低氣壓於三月四日在雅蒲島以南約510公里處形成。隨後兩天,它在北太平洋西部上緩慢地移動,於三月六日轉向西南偏西推進,並在翌日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四月

二零零六年四月並無熱帶氣旋影響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

五月

珍珠(0601)在五月九日於雅蒲島西南偏西約4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它大致向西北偏西推進,橫越菲律賓中部。珍珠在五月十三日進入南海並增強為颱風。珍珠進入南海後初時向西推進,於五月十五日轉北趨向華南沿岸。珍珠在五月十五日至十六日初時的中心最高持續風速達每小時185公里,是有記錄以來在五月進入南海最強的熱帶氣旋。珍珠在五月十七日開始採取東北偏北路徑移動及於翌日早上在汕頭附近登陸並逐漸減弱。珍珠在橫掃中國東南沿岸地區後,於五月十八日傍晚進入東海,並變成溫帶氣旋。

六月

杰拉華(0602)在六月二十七日清晨於西沙島之東南偏東約410公里處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然後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動,橫過南海中部,並於當晚增強為熱帶風暴。杰拉華在翌日掠過海南島東北沿岸區域及於晚上減弱為熱帶低氣壓。杰拉華在二十九日早上於湛江附近登陸,並於當天在廣東西部進一步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艾雲尼(0603)在六月三十日早上於雅蒲島之東南偏南約38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它大致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並於七月三日增強成為颱風。艾雲尼於七月八日橫過琉球群島,並轉向北移動,越過東海。在浙江沿海地區,超過7 600名寧波居民需要疏散,八千多艘漁船要回到寧波及舟山暫避。艾雲尼於七月十日早上減弱為一個強烈熱帶風暴,然後在南韓西南海岸登陸,並進一步減弱為熱帶風暴。它於當天稍後變成一個溫帶氣旋。艾雲尼影響南韓期間,造成八人死亡或失蹤,12人受傷。逾2 200公頃農田被淹,數百間學校停課,55班航班取消及三萬艘船隻回岸暫避。

七月

碧利斯(0604)在七月八日晚上於雅蒲島之東北約4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並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動。碧利斯於十一日晚上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於翌日掠過呂宋海峽東部。它的外圍環流為菲律賓北部帶來暴雨及山泥傾瀉,造成14人死亡,七人失蹤,兩萬人流離失所。碧利斯於十三日晚上掠過台灣北部,大風及豪雨引致三人死亡,兩人失蹤,農業損失逾一億元新台幣。碧利斯於七月十四日穿越台灣海峽並在福建登陸。它進入內陸後逐漸減弱及於翌日在江西消散。碧利斯在福建、浙江、湖南、江西、廣東及廣西造成嚴重災害,共導致621人死亡,208人失蹤及19萬人被洪水圍困。約21萬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在96萬公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40億元人民幣。

格美(0605)在七月十八日晚上於關島以南約38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它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並逐漸增強,在七月二十一日達颱風強度。格美於七月二十五日清晨橫過台灣南部,引致六人受傷,475人需要疏散。島上81 000多戶停電及超過40班航班取消,農作物損失達7 738萬新台幣。格美在同日穿越台灣海峽及減弱為一個強烈熱帶風暴。格美在當天下午於福建登陸並繼續減弱,及後格美於七月二十六日在內陸消散。格美在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及廣東造成嚴重破壞,共導致28人死亡,36人失蹤及10萬人被洪水圍困。約12萬間房屋倒塌及逾48萬公頃農作物受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1億元人民幣。

派比安(0606)在七月三十一日下午於馬尼拉之東北約260公里處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並向西移動,橫過呂宋。派比安進入南海後,於八月一日轉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及於翌日增強為一個颱風,並趨向廣東西部海岸。派比安在八月三日晚上於湛江以東登陸,隨後開始減弱,於翌日晚上在廣西消散。

八月

瑪莉亞(0607)在八月五日早上於硫黃島以東約6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它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並在八月六日增強成為一個強烈熱帶風暴。瑪莉亞在兩天後轉向東北推進,掠過日本本州南面海域,於八月九日減弱為熱帶風暴及在八月十日晚上變成一個溫帶氣旋。瑪莉亞掠過本州南面海域期間,一架飛往東京的航機在高空遇到湍流,機上五名乘客受傷。

桑美(0608)在八月五日下午於關島之東南約38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然後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動並逐漸增強,於八月七日下午達颱風強度。桑美其後穩定地向西北偏西推進,直趨中國東部海岸。桑美在八月九日晚上至八月十日早上時的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15公里,是2006年最強的熱帶氣旋。桑美於八月十日晚上在浙江登陸。它進入內陸後開始減弱及於翌日在江西消散。桑美在浙江、福建及江西造成嚴重災害,共導致最少460人死亡,1 350人受傷,50人失蹤,約有200萬人疏散,六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38億元人民幣。另外,福建有1 000艘漁船受到破壞,浙江沿海地區通信系統中斷,兩省共有60多條公路封閉。

寶霞(0609)在八月六日下午於沖繩島那霸之東南約5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並向西北偏西移動。寶霞於八月七日日間曾一度增強至強烈熱帶風暴。但它當晚減弱為一個熱帶風暴,並向西推進,趨向台灣南部。寶霞掠過台灣南部後逐漸靠近廣東東部沿海地區,並於八月九日晚上進一步減弱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受到桑美的影響,寶霞在八月十日移動緩慢及不規則。寶霞於當天晚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悟空(0610)在八月十二日晚上於硫黃島以南約3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後蜿蜒向西北方向推進,於八月十五日增強為一個強烈熱帶風暴。悟空在兩天後減弱為一個熱帶風暴並隨後在九州東南海岸登陸。悟空橫掃九州後,在八月十九日晚上變成一個溫帶氣旋。悟空肆虐日本期間,導致三人死亡及三人受傷,另一人失蹤。約有110人疏散,三間房屋損壞,約200用戶的電力中斷。另外,有65班航班取消。

清松(0611)在八月十四日清晨於沖繩島那霸以南約98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後向東北偏東移動,並於當天增強至熱帶風暴。清松在翌日晚上開始減弱,隨後於八月十六日在小笠原群島以西海面消散。

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八月二十三日晚上於海口之東南約21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它初時向北移動,隨後採取東北的路徑。該熱帶低氣壓在二十四日晚上轉向西北方向推進,並於翌日清晨在廣東西部的陽江附近登陸及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颱風伊歐凱(0612)在北太平洋中部形成,並於八月二十七日越過國際換日線進入北太平洋西部。伊歐凱初時向西南偏西移動,三天後轉向西北偏西推進。伊歐凱於九月五日在日本以東的北太平洋西部轉向東北移動。它在九月六日早上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及在當天晚上變成一個溫帶氣旋。

九月

珊珊(0613)在九月九日下午於於雅浦島以北約4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並向西北方向移動。它在十二日增強成為一個颱風後採取偏西的路徑,三天後轉向北推進及掠過台灣以東海域。珊珊其後向東北偏北推進並於十七日越過日本九州西北部。珊珊在十八日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及在翌日變成一個溫帶氣旋。珊珊肆虐日本期間,導致九人死亡及超過320人受傷,一人失蹤,約有12 000人疏散,40間房屋被摧毀,190間房屋受到破壞及約38萬用戶的電力中斷。另外,有數百班航班受到影響,一列火車脫軌翻側。南韓東南部亦受到珊珊影響,有一人受傷,約3 000用戶的電力中斷,南韓與日本之間的渡輪服務需要停航。

一個熱帶低氣壓在九月十二日下午於西沙之東北偏東約35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它初時向北移動,但隨後轉向西北偏西方向推進,於翌日晚上於廣東西部沿海附近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摩羯(0614)在九月十七日清晨於關島之東北偏東約1 4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然後緩慢向東推進。摩羯在兩天後轉向西移動,並增強成為一個颱風。摩羯在二十一日採取西北的路徑及於兩天後橫過小笠原群島並轉向東北推進。摩羯在二十四日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及於翌日變成一個溫帶氣旋。

一個熱帶低氣壓在九月二十二日晚上於西沙之東南偏南約420公里的南海中部形成,並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動。該熱帶低氣壓在二十四日轉向西推進,於翌日在越南北部海岸登陸,並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象神(0615)在九月二十五日晚上於馬尼拉之東南偏東約9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然後向西北偏西移動。象神在兩天後增強成為一個颱風,並橫掃菲律賓。象神肆虐菲律賓期間,導致超過207人死亡,22人失蹤,近二百萬人無家可歸,另4300萬人受停電影響,經濟損失達二億四千萬美元。象神進入南海後,在九月二十九日採取偏西的路徑,橫過南海中部。象神於十月一日在越南中部峴港附近登陸。它進入內陸後減弱,翌日在泰國境內消散。象神在越南造成嚴重災害,共導致42人死亡,七人失蹤,數千人受傷,20萬人需要疏散,一萬五千間房屋倒塌,另五萬間房屋被水淹,越南中部多個城市的電力供應及通訊中斷。另外,48班航班需要取消,560艘船隻沉沒或毀壞,經濟損失約六億三千萬美元。中國海南亦受到象神影響,有一人死亡及12人受傷,200人無家可歸。70間房屋受到破壞,七千棵樹木被吹斷,經濟損失約80萬美元。另外,瓊州海峽的渡輪服務需要暫停。

十月

貝碧嘉(0616)在十月二日清晨於沖繩島那霸之東南偏南約1 2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並移動緩慢。貝碧嘉於翌日增強成為一個熱帶風暴,並加速向北推進。它在十月四日轉向東北移動,於兩天後變成一個溫帶氣旋。

一個名為溫比亞(0617)的熱帶低氣壓在十月三日下午於硫黃島之東南偏東約1 3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後向西北偏北移動,並於當晚增強成為一個熱帶風暴。溫比亞在十月五日轉向北移動,於翌日在海上消散。

蘇力(0618)在十月九日早上於關島以東約1 4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並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動。蘇力在十二日增強成為一個颱風,於翌日轉向東北偏北推進,掠過小笠原群島。蘇力在十月十五日減弱為一個強烈熱帶風暴,並轉向東北移動,於翌日變成一個溫帶氣旋。

西馬侖(0619)在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於馬尼拉以東約1 390公里處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並向西移動。它在當天增強成為一個熱帶風暴後採取西北偏西的路徑,趨向呂宋。西馬侖在二十八日增強成為一個颱風,並於翌日晚上橫過呂宋。西馬侖在十月卅日進入南海,然後在翌日轉向西北推進。它於十一月一日開始移動緩慢,然後更幾乎停留不動。西馬侖於十一月二日晚上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轉向西南偏南移動及繼續減弱。它於十一月六日在西沙島東南偏南的南海中部消散。

十一月

飛燕(0620)在十一月九日於馬尼拉以東約1240公里之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成為一個熱帶低氣壓,並向西移動。它於當日黃昏增強為一股熱帶風暴,並在翌日早上再增強為一股強烈熱帶風暴。飛燕在十一月十日下午進一步增強成為一股颱風,並在翌日橫過呂宋。菲律賓有一人死亡,八人受傷,另外有三人失蹤。多條村落受水浸影響,超過8000人要疏散。飛燕在進入南海後轉向西南偏西移動,並在十一月十二日黃昏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飛燕隨後在十一月十三日轉向西北移動,並於當日下午減弱為熱帶風暴。它在十一月十四日繼續減弱為熱帶低氣壓,然後在下午於海南島東南的海面消散。

榴槤(0621)在十一月廿六日在雅蒲島以東8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為熱帶低氣壓,並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動。它於當日下午增強為熱帶風暴。榴槤在十一月廿八日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然後在翌日進一步增強成為颱風及向西移動。它在十一月三十日橫過菲律賓中部,與榴槤相連的暴雨引起廣泛地區山泥傾瀉,超過570人喪生,746人失蹤。此外,接近12萬房屋被毀及超過100萬人受影響。該區電力供應、通訊網絡及食水供應均被切斷。估計農作物損失高達一千萬美元。榴槤於十二月一日進入南海中部,並向西移動。它在十二月三日轉向西南偏西移動及於翌日轉向西南移動。榴槤在十二月四日下午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於翌日早上進一步減弱為熱帶風暴,並掠過越南南部沿岸。榴槤為越南南部帶來大風雨,造成67人死亡、約31人失蹤及超過450人受傷。此外、超過120 000間房屋被毀,超過1 000艘魚船沉沒,電力及通訊線路被嚴重破壞及不少樹木被吹倒。榴槤在十二月五日下午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於當日稍後在越南南部沿岸地區消散。

十二月

尤特(0622)於十二月七日在馬尼拉東南偏東1 8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發展為熱帶低氣壓,並向西北偏西移動。它於十二月八日清晨增強為熱帶風暴,黃昏時再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於翌日中午進一步增強為颱風後於同日下午開始橫過菲律賓中部。菲律賓至少有七人死亡、15人失蹤、超過九萬人需要疏散。尤特引致公共設施及電線被吹倒、度假設備及房屋受破壞,並帶來嚴重水浸及幾宗山泥傾瀉。尤特於十二月十日下午進入南海,並繼續向西北偏西移動。它於十二月十二日轉向西北移動,於翌日移動減慢及轉向北。受到東北季候風的影響,尤特在十二月十四日迅速減弱及轉向東北偏東移動。它於早上先減弱為熱帶風暴,下午進一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在晚上在西沙東北的南海上消散。

熱帶低氣壓潭美(0623)於十二月十七日在雅浦島東北3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並向西北移動。它於翌日清晨增強為熱帶風暴,然後轉向西北偏西移動。潭美於十二月十九日早上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於下午在呂宋以東的北太平洋西部上消散。

 

備註:人命傷亡及財物損毀數據是根據報章報導輯錄而成。

-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