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太陽光在太陽活動週期期間的光譜變化對地球氣候的可能影響

太陽光在太陽活動週期期間的光譜變化對地球氣候的可能影響

趙孔儒
2010年12月

直覺和研究結果之間的差異 
憑直覺,大多數人會認為,在太陽活動活躍期(如太陽活動極大期),太陽輻射會釋放著更多的光和熱,使地球升溫暖化;在太陽活動減少時,太陽輸出的總能量會減少,則會使地球降溫冷卻下來。然而,倫敦帝國學院的大氣物理學家喬安娜 · 黑格(Joanna Haigh)和她的同事最近最卻發現,太陽輻射影響地球表面氣候的方式恰巧相反,至少在2008年的太陽活動極小期(圖1)之前幾年(2004-2007年,在太陽黑子第23 個週期)的太陽活動衰退時期是這樣的。研究結果刊登在2010年10月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上。
1
圖1  2010年11月預測在太陽活動第24個週期的太陽黑子數目(圖像來源:NASA)
太陽的光譜變化 
他們發現,在這幾年紫外線輻射量遠小於預期,而到達地球的可見光則增加。雖然太陽活動是在下降階段,使地球表面溫暖的可見光卻增加了。
光譜的變化似乎已經改變了大氣層內的臭氧分佈。他們指出在2004-2007年期間,在海拔約45公里高空以下的平流層(也叫同溫層)臭氧濃度減少了,而在此高度之上的大氣臭氧濃度則增加。
黑格還描述了一種關於臭氧作用的理解︰臭氧對太陽紫外輻射變化的反應,會調節太陽光的「輻射強迫」。臭氧增加可以減少達到對流層頂的太陽紫外線輻射通量,及增加在平流層的紅外線輻射通量。實際影響是淨向下的太陽輻射通量有小量增加。 
2
圖2  臭氧通常在平流層中部﹙或較低部分﹚附近最為濃密。
什麼是「輻射強迫」? 
「輻射強迫」是指由於影響氣候變化的外部驅動強度改變﹝例如︰二氧化碳濃度及太陽輻射輸出等變化﹞,令在對流層頂的垂直光輻照度或太陽輻射通量的淨變化(向下減向上的能量傳遞)。若「輻射強迫」是正數時,進入的能量比逸出的更多,表示地球表面和低層大氣變暖;而「輻射強迫」是負數時,逸出的能量比進入的更多,表示地球表面和低層大氣變冷。
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裡,「輻射強迫」被進一步定義為相對於自從1750年(工業化之前的年代)的變化。它通常是以全球的年平均值計算。
除了「輻射強迫」外,「臭氧反應」對氣候的可能效應是什麼? 
臭氧不單吸收紫外線而化成熱能,它的溫室氣體特性亦使它吸收從地球表面射往太空的紅外線。臭氧愈多,平流層愈暖;臭氧愈少,平流層(圖2)便變冷。平流層的變化,或有可能間接向下影響到對流層大氣環流的改變,導致產生氣候轉變。
可能產生的天氣異常效果 
黑格的發現已引起其他科學家的注意,并引發討論。如果太陽活動和與臭氧有關的「輻射強迫」對地球升溫和降溫的影響可以不同步,對流層和平流層調節地球氣候的過程將會是怎樣進行的?另一位科學家(奎恩 · 施梅爾 Quirin Schiermeier)在回應黑格的發現時,重復申述一些氣象學家的一個信念,那就是在太陽活動處於低潮的階段,「阻塞事件」可能會更頻繁地發生。
3
圖3  在2008年1月22日的500百帕斯卡高空天氣圖上,由一個阻塞高壓和一個切斷低壓組成的一個阻塞天氣系統,出現在北亞的西邊。與此同時,一道深而且大的西風槽(內藏有一個低壓中心)出現在北亞的東部地區。
什麼是「阻塞事件」? 
圖3是一個典型「阻塞事件」的情況,顯示了一個由一個阻塞高壓(在極區側)和一個切斷低壓組成的「阻塞系統」。該阻塞高壓附近的高度場形態類似希臘字母Ω(歐米茄)的形狀。切斷低壓是一個完全脫離了高空西風氣流的封閉形冷心低壓。
一個阻塞系統是一個緩慢移動或幾乎停留不動的大型天氣系統。在它前面(東面)的高空西風氣流,因為被阻塞系統扭曲了,形成一個形狀顯著起伏的波動氣流或深槽。受這種幾乎停留不動的大型天氣系統和相關深槽支配下的不同地區,地區性的乾燥、下雨、降雪或寒冷天氣可以持續多天。此外,一個阻塞系統的崩潰也會讓大量極寒冷空氣獲得釋放南下。若「阻塞事件」和「阻塞系統」崩潰頻密地出現,發生例如雪災和非常寒冷等地區性極端天氣的可能性將會增加。
因此,「阻塞事件」是對流層上部不尋常的高空(例如︰在500百帕斯卡高空)西風急流形態,可以導致寒潮和反常的天氣。由於太陽活動是大約每11年週期循環的,所以對氣候應該不會有長遠的影響。對了解和量化自然氣候的波動,黑格的研究結果也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儘管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異常凍冷的天氣事件仍有出現 
紫外線通量在太陽活動衰退期下降得比預期多,加上在海拔約45公里高空以下的平流層,臭氧減少可能令對流層頂以上的部分平流層(圖2)氣溫下降,會否因此意味著平流層和對流層之間隨後會出現相互作用,引發高空急流異常,導致「阻塞形勢」使極地冷空氣持續南下(圖3),造成地面出現地區性極端天氣呢?
最近幾年正是太陽黑子的極小時期,太陽活動處於低潮,一些地區在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趨勢下,冬季仍有異常凍冷天氣出現,例如於2008年初,發生在中國華南地區的雪災及香港四十年來歷時最長的寒潮(圖4)。由於2008年是太陽活動極小期的一年,與這一年年初的異常凍冷的天氣事件,是否有一些關聯或是否巧合呢?發生在2007年底至2008年中的拉尼娜事件,是否也可能是這一段寒冷天氣事件的另外一個原因呢?... 要更好地了解和解答這些問題,科學家需有更多資料以便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4
圖4  在2008年初持續很久的寒潮期間,一個強大而持久的高壓系統影響東亞大部分地區。其中心曾於2008年1月22日出現在蒙古附近。 
參考資料:
[1] "An influence of solar spectral variations on radiative forcing of climate", by Haigh, J. D., Winning, A. R., Toumi, R. & Harder, J. W., Nature, Vol.467, No.7316, pp.696-699, 7 October 2010.
[2] "Declining solar activity linked to recent warming", by Quirin Schiermeier, published online on 6 October 2010, Nature.
[3] 2008 年華南雪災與香港的寒冷天氣回顧
[4] 四十年來歷時最長的寒潮,新聞公報 ( 2008年02月13日),香港天文台。
[5] 2008年初華南沿岸地區持續寒冷的天氣分析和預報技巧 - 唐宇煇、李月嬋 & 陳世倜,香港天文台,2009年第23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
[6] "Glossary",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7] "Climate Change 2007: Working Group I: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8] "El Nino and La Nina", Hong Kong Observatory.
[9] "List of El Nino & La Nina years", NOAA La Nina Pag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0] "Solar Cycle Prediction (Updated 2010/11/03)", 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NASA.
[11] "Layers of the Atmosphere - Standardized Temperature Profil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NOAA.
[12] "Earth's ozone layer appears to be on the road to recovery", NASA Science, NASA.
[13] "The NOAA Annual Greenhouse Gas Index (AGGI)", NOAA 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