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幾種常見電離輻射對人體所產生的相對危害性

幾種常見電離輻射對人體所產生的相對危害性

呂振文
2010年9月

這篇文章是比較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線這三種不同種類的電離輻射對人體所產生的危害,如果你想知道多一些有關電離輻射的背景資料,請參考天文台以下網頁:  https://www.hko.gov.hk/tc/radiation/monitoring/ionizing.html
α粒子所產生的相對危害性
α粒子具有較大的質量,較多的電荷,可是它在物質中具有較小的穿透力。縱使能量最大的α粒子在空氣中的穿透範圍可達到幾厘米,它仍然無法穿透人體皮膚角質 層。因此,由α粒子而引起的外照射1對人體所產生的傷害相對地也不是那麼嚴重。
然而,一旦α粒子進入人體,它本身所帶有的能量只會積存在一段較短的範圍內,而這一特點就變得至關重要。在此情況下,由於α粒子被人體器官組織包圍,致該 α粒子所引致的內照射2全局限於器官周圍的組織。如果α粒子沉積在某一器官,幾乎所有由這α粒子所釋放出 的能量會被該器官所吸收,而不會被分散到周圍更大 的範圍,所以會對該器官的細胞構成大幅度的傷害。
β粒子所產生的相對危害性
相比之下,β粒子在空氣中的穿透射程較α粒子大。那些具有較高能量的β粒子能夠穿透外層皮膚並滲透至表面皮膚組織以下幾毫米深。因此,相對於α粒子,β粒 子對人體做成的外照射所引起的傷害較大。但是,β粒子所帶來的外照射主要是局限於皮膚表面和表層皮膚組織,其引致的外照射危害也不是那麼嚴重。
β粒子固然也會引致內照射的危害,但比起α粒子所帶來的損害較小。這是由於β粒子的穿透力較α粒子大,相對於α粒子,由β粒子所釋放的能量是被較大體積的 器官組織所吸收,所以由β粒子引致的器官損傷也因而相對地較小。
  
γ射線所產生的相對危害性
γ射線的穿透力強,在空氣和物質中具有相對較大的穿透範圍。即使γ源位於很遠位置,由它產生的γ射線仍會對人體造成外照射的危害。當人體暴露於γ射線,所 有器官和組織很可能都受到照射。因此,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線相比之下,由γ射線所引致的外照射危害最嚴重。
由於具有高穿透力,γ射線甚至可穿透人體。因此,就內照射而言,由γ射線所釋放並被人體器官某一細小組織所吸收的能量相對地較低,因而對該器官引起的傷害 也較小。所以,由γ射線所引致的內照射危害,不及α粒子和β粒子所引起的嚴重。
外照射與內照射
由於外照射的輻射源在體外,遠離輻射源正是將外照射的傷害減至最低之最佳方法。此外,縮短暴露於輻射的時間和加設屏蔽等都是一些有效的防護措施,以減少外 照射所產生的傷害。
內照射的輻射源在體內,而放射性物質可透過吸入,食入或通過皮膚上的傷口進入人體。放射性物質一旦進入人體,由內照射所引起的危害只能通過放射性物質的自 然衰變或人體自然排泄而逐步減少。對於那些半衰期長或自然排泄份量很小的放射性物質而言,它們會留在人體內較長時間。加上一些放射性核素對某些人體組織或 器官較為親和,並選擇性地沉積在這些組織或器官中,它帶來的內照射傷害便更大。例如,碘﹙放射出β粒子及γ射線﹚及鍶﹙放射出β粒子﹚分別傾向於沉積在甲 狀腺和骨中,而鈈﹙放射出α粒子﹚主要累積在骨及肝臟裡。
註:
[1] 輻射源在人體外形成的照射,稱為外照射。
[2] 內照射是輻射源進入人體內形成的照射,例如可透過吸入或食入等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