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切爾諾貝爾核事故二十周年(第三篇:輻射污染及事故啟示)

切爾諾貝爾核事故二十周年(第三篇:輻射污染及事故啟示)

楊少蕙
2006年12月

「切爾諾貝爾核事故二十周年」一文介紹在1986年4月26日發生的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第一篇是「事故發生」,第二篇是「事故後果 」。這是最後一篇:輻射污染及事故帶來的啟示。
一座紀念「清理人員」的紀念碑建立在切爾諾貝爾核電站附近
一座紀念「清理人員」的紀念碑建立在切爾諾貝爾核電站附近
(來源: Petr Pavlicek/IAEA)
事故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在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發生爆炸之後,放射性核素持續釋放了十天,廣泛散播於空氣中,其後隨降雨沉降到地面,空曠的表面,如公路、草坪和屋頂受到較嚴重的污染,核電站鄰近居民在事故後要立即撤離,後來風、雨和善後工作降低了表面污染,但引發了地下水污染的問題,現時大部分安置區內的空氣輻射已恢復到本底水平。
事故令森林和山區的動植物吸收了很多的放射性銫,為防止森林失火導致輻射擴散,當局剷除表層泥土;砍伐及深埋已死亡的樹木;植樹種草以抑制飄塵。蘑菇、漿果和獵物中的輻射水平一直很高,在北極和亞北極區,可以看到放射性銫從苔蘚轉移到馴鹿肉再轉移到了人類身上,當局對打獵進行了一些限制來減少防放射性物質隨食物進入人體。
放射性核素沉降在河流湖泊污染表面水體,影響漁業和飲用水。現時大部分表面水體的污染因為稀釋、衰變及水底土壤吸收了放射性核素而減少,表面水的污染過去未有造成公眾健康問題,但由於大量放射性核素沉積在切爾諾貝爾核電站附近水體的集水區,當局必須長期監測確保由集水區滲流的水不會污染飲用水。而在輻射水平仍很高的地區,例如核電站30公里半徑範圍內禁區及那些沒有水流動的「封閉」湖,在今後數十年內仍需要限制用水及捕魚。
在事故之後建設的現代新城市Slavutich,位於切爾諾貝爾核電站大約50公里外。
在事故之後建設的現代新城市Slavutich,位於切爾諾貝爾核電站大約50公里外。
(來源: Petr Pavlicek/IAEA)
事故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切爾諾貝利爾事故污染了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12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5萬多平方公里是農地。初時當局強制性實施一些干預措施,例如限制人員進入、停止耕種、收割、放牧、宰殺肉食動物等,造成農業損失巨大。後來採用一些善後措施,包括去掉表層土、施用特別飼料等辦法大幅度減少污染,農業得以繼續發展。事故後初期放射性碘被草迅速吸收後,透過吃了這些草的動物再轉移到動物奶水中,令人非常擔心,幸好碘的半衰期很短,這個情況很快消失了。食品中含有的放射性銫,其半衰期長達30年,可持續影響數百年,不過現時除了在少數地區,食品中的放射性銫濃度已經降至安全水平。
在距離切爾諾貝爾核發電站大約300公里外的Jelno村莊,農民已經回到田間工作。
在距離切爾諾貝爾核發電站大約300公里外的Jelno村莊,農民已經回到田間工作。他們的農地在實施了國際原子能機構計劃的改善措施之後,已經可安全耕種。
(來源: Petr Pavlicek/IAEA)
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的現況
在1986年事故發生時,切爾諾貝爾核電站共有4個反應堆,當時4號機組發生爆炸損毀,但由於缺乏能源,烏克蘭政府在事故後讓其他3個機組繼續運作。1991年2號機組發生一場火災,當局隨後宣佈2號機組無法修復因此終止運作。 1996年11月在烏克蘭政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協議下,1號機組停止運作。自此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餘下3號機組的關閉,恐防再度發生事故。經多次協商及在歐盟同意提供23億美元之財政援助後,當局於2000年12月關閉了3號機組,從此整個切爾諾貝爾核電站就永久關閉。
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的近貌。
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的近貌。
(來源: Vadim Mouchkin/IAEA)
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現時潛在的危險
儘管核電站最終在2000年永久關閉,但現時仍潛在一些輻射危險。事故後當局用30萬噸鋼筋混凝土和鋼板緊急建造了一個「石棺」,將反應堆埋掩起來防止輻射洩漏,自石棺在1986年11月建立以來,已經進行了數次加固和防滲漏維修,現時石棺頂部有很多裂縫,部分結構有腐蝕跡象,有坍塌而導致放射性微塵四散的潛在危險。再者設計石棺時沒有考慮抗震、抗撞擊、防水淹等性能,當有自然災害時它可能倒塌。當局已決定建造一個可以用上百多年的新建築物遮蓋現有的石棺。在新的封閉建築物內,能夠拆除現有石棺,從受損反應堆中移走放射性燃料。此外事故遺留下來的放射性廢物和受污染的設施,大部分都只是暫時儲存在不符合安全規格的溝渠和掩埋堆裏,必須制定全面的策略處理,防止污染擴散。
計畫建造新的封閉建築物來遮蓋現有的「石棺」。
計畫建造新的封閉建築物來遮蓋現有的「石棺」。
(來源: 切爾諾貝爾論壇)
事故的經驗教訓和啟示
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事故是核能工業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事故,它的教訓是慘痛的,不過因禍得福,事故促進了全球在核安全的發展。各國嚴謹地檢討並加強核安全的工作,包括核安全設計、應急管理、嚴格執行操作規章、強化人員培訓及強調國際上核安全的合作與交流。事故也使世界各國更深認識到核事故應急準備工作的必要性,加強了各種專業技術培訓和相互配合的演練,並且訂立相關法規來加強通訊聯絡、統一資訊發佈、儲備防護裝備和藥物、提供心理輔導、推廣相關科學研究等。
核電站的安全水平近年來得到顯著改善,令更多人瞭解和接受發展核電,並且認識到核電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
在一個基輔學童的畫展中展出的「不會重複的悲劇」。
在一個基輔學童的畫展中展出的「不會重複的悲劇」。
(來源: Misha Fedorin/IAEA)
參考資料:
[1] Nuclear Energy Agency,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NEA), Chernobyl: Assessment of Radiological and Health Impacts, 2002 Update of Chernobyl: Ten Years On, 2002.
[2] The Chernobyl Forum, Chernobyl's Legacy: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2005.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Joint News Release, Chernobyl: the true scale of the accident, 20 Years Later a UN Report Provides Definitive Answers and Ways to Repair Lives,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