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切爾諾貝爾核事故二十周年(第二篇:事故後果)

切爾諾貝爾核事故二十周年(第二篇:事故後果)

楊少蕙
2006年9月

「切爾諾貝爾核事故二十周年(第一篇)」介紹在1986年4月26日發生的切爾諾貝爾核事故。這是第二篇:事故後果。
蓋上「石棺」的切爾諾貝爾核反應堆
蓋上「石棺」的切爾諾貝爾核反應堆(來源:切爾諾貝爾論壇)
事故發生後的應急措施
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發生後,核電站首要進行滅火和穩定反應堆。廠房大火在燃燒4個多小時後於1986年4月26日淩晨5點被撲滅。為了抑制反應堆內大量石墨的燃燒以減少放射性物質的釋放,應急人員用飛機向核電站投下碳化硼、白雲石、粘土和鉛來覆蓋毀壞的反應堆,並把加壓的液態氮打入反應堆底部,通過大氣對流,帶走堆芯熱量。此外還修建排熱通道,鞏固廠房底部建築結構以承受堆芯高溫等等。損毀的反應堆在半年後的11月蓋上被稱為“石棺”的混凝土封隔建築物來掩埋堆芯的殘留物,進一步防止放射性物質的洩漏。
另外,應急人員亦進行一連串場外應急措施包括:
- 對公眾採取了隱蔽、疏散和服用碘片等防護措施;
- 遷走污染區內數萬頭牲畜,採取防止或減少食水和地下水源受污染的措施,實施食物限制,特別是牛奶;
- 在30公里半徑範圍內控制人員和車輛的出入;及
- 對反應堆場外7,000平方公里污染地區內的房屋,特別是公共建築包括學校、幼稚園等,進行了反覆的除污,並拆毀和焚燒去污後仍未達到可接受水平的房屋。
放射性核素的釋放、擴散和沉積情況
反應堆在爆炸後十天持續釋放放射性核素,當中物質成分複雜。其中以碘和銫的放射性同位素最為重要,因為影響公眾的輻射多數來自這些物質。具有短半衰期的碘同位素在短期內有較大的放射性影響;銫同位素的半衰期約為幾十年,可帶來較長期影響。
放射性物質廣泛散播於空氣中,最終沉積於地球表面。放射性物質的擴散與其粒子大小和當時氣象條件有關。大顆粒子基本沉降在反應堆100公里範圍內,小顆粒子可擴散至更遠,主要隨降雨沉降到地面。北半球所有國家也受波及,不過越遠離切爾諾貝爾核電站,污染水平越低,地面高污染區主要集中在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內,南半球基本上沒有監測到污染。在事故發生20年後的今天,大部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影響已經減至極微,半衰期長達30年的銫137是現時污染區的主要核素,其污染影響可持續數百年。事故中釋放的放射性物質帶來輻射,可以透過直接照射及隨著呼吸或通過進食而進入人體內影響健康。
事故對健康的影響
切爾諾貝爾事故給健康帶來三種影響,包括:
1. 急性放射綜合症 – 一些核電站員工、消防、救援和應急人員因在事故中吸收了高輻射劑量而染上急性放射綜合症,引致死亡或嚴重的健康虧損,但請注意,除應急人員外沒有市民染上這類疾病;
2. 晚期健康影響 - 事發時在污染區內的嬰兒和兒童在這幾年間患上甲狀腺癌有顯著增加,當中有數名小孩死亡,已經確定與切爾諾貝爾輻射塵有關,預計甲狀腺癌症發生率還會繼續增高。除此之外,研究沒有發現這次事故增加了其他癌症,白血病,先天的畸形,異常懷孕徵狀或其他輻射引起的疾病;及
3. 社會心理影響 - 事故引致群眾有長期的心理影響,表現恐慌、焦慮、頭痛、無助和一些非理性行動等症狀。這種精神創傷早期源於對輻射恐懼,擔心生命健康,後來顯示對當權者及專家不信任及民生改變。
在事故中人們受到多少輻射呢?
除了在事故發生當日反應堆場內員工和應急人員以外,大多數清理人員和生活在污染區內的居民所受到的全身輻射劑量相比這20年間累積的本底輻射水平還要低,也低於居住在高自然本底輻射地方的居民所接受的輻射劑量。
現時生活在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三個國家中的500萬居民,大多數每年吸收的輻射劑量少於1毫希沃特,在公眾劑量限制之內,但仍然有10萬居民所受的輻射比此限制範圍高,目前仍有在這些受污染地區進行清理和實施防護農業的措施。
有多少人死亡,將來還會有多少人死亡?
受切爾諾貝爾事故影響已經死亡加上將來可能死亡的人數估計總達4,000人,這包括50名死於急性放射綜合症的應急人員和9名死於甲狀腺癌的兒童,還有估計在事故時吸收較高輻射劑量的60萬人中有3,940人死於輻射引起的癌症和白血病。他們包括1986至1987年間20萬名應急人員、嚴重污染區內已撤走的11萬6 千人和仍在居住的27萬人。
這個死亡人數的估計比以前其他報告和分析所引述的少得多。根據參考文獻引述當局的分析,自1986年以來幾千名上述曾吸收較高輻射劑量的人都是死於自然,所以人們對於輻射造成死亡的影響越來越懷疑。但是由於對身體有負面猜測,又把健康問題歸究於輻射,引致當地居民推算與切爾諾貝爾有關的死亡人數比較利用科學考證得到的數字要高得多。
參考資料:
[1]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UNSCEAR), Source, Effects and Risks of Ionizing Radiation, Annex D: Exposures from the Chernobyl Accident, 1998. (只提供英文版本)
[2] Nuclear Energy Agency,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NEA), Chernobyl: Assessment of Radiological and Health Impacts, 2002 Update of Chernobyl: Ten Years On, 2002. (只提供英文版本)
[3] The Chernobyl Forum, Chernobyl's Legacy: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2005. (只提供英文版本)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Joint News Release, Chernobyl: the true scale of the accident, 20 Years Later a UN Report Provides Definitive Answers and Ways to Repair Lives, 2005. (只提供英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