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淺談香港海平面上升及海平面異常

淺談香港海平面上升及海平面異常

呂永康
2018年4月

全球變暖的影響導致氣溫上升、冰雪融化、平均海平面上升等現象。平均海平面上升是由於海水受熱膨脹,加上陸地冰雪融化流入海洋。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自19世紀中葉起明顯加快。香港方面,根據安装在北角/鰂魚涌的驗潮儀記錄,在1954 - 2017年期間,維多利亞港的海平面平均每十年上升約3厘米(圖一)。本港其他地區,例如吐露港內大埔滘的海平面升幅大致相若。
圖一
圖一   香港維多利亞港(北角/鰂魚涌)及吐露港(大埔滘)的每年平均海平面變化圖。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五份評估報告,天文台針對二十一世紀氣溫及海平面上升對香港可能造成的影響作出評估。在高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景下,預計本世紀末(2081 - 2100)香港附近的海平面比1986 - 2005年的平均海平面將會上升0.63至1.07米[1]
隨著海平面上升,熱帶氣旋吹襲時香港受到風暴潮的威脅將會增加。風暴潮是熱帶氣旋氣壓偏低和與其相關的強風共同效應下所引發的海平面上升情况。當風暴潮遇上天文大潮(靠近新月或滿月時期),極端海平面可能會出現,導致低窪地區出現水浸。自1954年有儀器記錄以來,風暴潮影響維多利亞港的最高海平面高度是1962年超強颱風溫黛吹襲期間所錄得的海圖基準面以上3.96米(mCD)。相比而言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吹襲期間維多利亞港的最高海平面3.57 mCD祇是僅次於溫黛所締造的紀錄(表一)。
表一
表一    熱帶氣旋吹襲期間維多利亞港自1954年出現的十大最高水位。
除了熱帶氣旋誘發的風暴潮外,香港也會出現另一類海平面異常情況,通常在秋季或冬季天文大潮期間發生,成因是冬季季候風為華南沿岸海域帶來強風,導致海平面顯著上升。近期一個例子是2017年11月5日晚上大埔滘的海平面高達2.99 mCD,比正常的天文潮汐高出約半米(圖二),引致沙田城門河沿岸發生輕微水浸[2]。值得注意的是在天文大潮期間,若熱帶氣旋遇上冬季季候風,儘管熱帶氣旋在香港較遠的距離掠過,風暴潮的影響仍然可能十分嚴重,表一所示的比絲、尼格及伊蘭便是當中的典型例子,這些個案皆發生於10月,熱帶氣旋仍在南海興風作浪,而冬季季候風亦愈趨活躍。
圖二
圖二   2017年11月5至6日大埔滘的預測天文潮汐(綠線)及實測潮汐(藍線)以mCD為單位的高度。紅線顯示實測潮汐與預測天文潮汐高度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