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颱風」郵戳封 (1948年)

中國郵學會

1948年當年記錄得過去二十五年來,在一年內超過三次颱風吹襲香港的紀錄,當年9月2日下午3時20分懸掛一號風球,入夜10時20分改懸七號風球,而在9月3日清晨5時又改懸八號風球,至9月3日下午4時始除下。(註1)

在9月3日清晨5時改懸八號風球後本港對外交通大受影響,尤其港島與九龍的交通完全斷絕,尖沙咀天星小輪及油麻地小輪的各線渡海小輪全部停航。八號風球至下午4時20分始除下,改懸較低風球,海上交通才陸續恢復正常。

當年該颱風屬於掠過性質,破壞力不大,但在烈風威脅下,商務大受影響,當日在辦公時間內,均在半休息狀態下辦公。

颱風襲港期間,位於中環畢打街的香港郵政總局遭遇了極大的困難,原因是郵票沽清了,又不能關門。因有規定,未懸出十號風球,郵局需照常辦公,可是負責郵票存倉的職員因居於九龍未能乘船返回郵政總局辦公,而其他職員又沒有他的抽屜鑰匙,因此櫃位沽清郵票後再沒有郵票出售。郵務總管為應急惟特别批准使用三枚郵資已付郵戳,以郵蓋郵戳暫代郵票,將該指定選用的郵戳蓋在郵件上,並以筆書明應收的郵費數目,如本港平信郵費五仙,即寫上一個「5」字,而掛號信三角五仙即寫「35c」字樣,以表示寄件人已付足郵資。此「颱風」郵戳約在上午11時開始使用,約在當日下午4時恢復售賣郵票及貼用後停用。五個多小時,沒有郵票售賣下採用的特別措施,衍生出港郵政史上珍貴的「颱風」郵戳封。

以下是一位九十多歲並有七十多年集郵經歷的陳江村先生(註2)的口述歷史(文字整理:孫漢超):

1948年9月3日的香港颱風戳封,我也曾寄出過十來封,其中一封還是掛號封。但這些郵封卻不是我親身去郵局寄的。事緣我平日常到郵政總局收寄郵件,有幾位相熟的職員素知我喜愛集郵。9月3日上午天文台掛起八號風球,來往港九的渡海小輪停航,但港島電車仍然行駛,我照常由跑馬地住所坐電車到干諾道西萬松泰參茸行返工。此時接到一位郵局朋友的電話,他特來告知我今日郵局有新郵票推出,我問他是什麼新郵票,他又說不出詳情。當時我在店鋪忙於工作,於是我就派了一位經常跟我去郵局寄郵件的伙記去郵政總局看看是什麼回事。原來當日由於渡海小輪停航,令致住在九龍負責執掌總局貯藏郵票保險箱鑰匙的會計員無法返回總局。當時郵局要掛起十號風球才可關門停止工作,所以郵局照常辦公,當日上午郵票逐漸售完,但又不可停止接收郵件,郵局主管吩咐使用三種應急的紅色油墨「POSTAGE PAID」郵戳代替郵票,由上午11時開始使用。這位伙記由干諾道西步行到位於畢打街的郵政總局後得知詳情,但身上僅得三數港元,又沒帶信封。幸好他懂得變通,馬上到附近一間西餐室旁邊的文具檔買了十來個信封,用餘下的錢去郵局寄出這批信封。至下午3時30分,風勢變緩,渡海小輪恢復行駛,住在九龍的會計員趕回總局,郵局恢復出售郵票,因此當日蓋颱風郵戳的郵件不多。颱風郵戳封是香港郵政史的珍品,可惜經歷多年歲月,這些郵品我都陸續交換出去了。

註1:自一九三一年起至一九七二年,五號至八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由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開始,五號至八號風球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這信號系統一直沿用至現在。

註2:年屆九旬的陳江村理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集郵,郵齡超過四分三世紀。中國郵學會工作人員多次訪問陳江村先生,聆聽他縷述這七十多載在集郵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節錄本會永久名譽顧問陳江村先生於1996年12月7日在中國郵學會會員大會與會員敍談內容。

「颱風」郵戳
「颱風」郵戳
蓋上掛號郵戳的信封
掛號郵戳
如掛號信件在信封上加蓋上一枚掛號郵戳,郵戳上的時間字釘發現最早是2PM,最遲是4PM。
剪報一
剪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