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辐射监测与评估
引言 :
香港天文台于1961年开始监测大气中可能影响市民健康的放射性物质,并作为国际测量网的一部分,测定大气中放射性尘埃及其他污染物的全球迁移情况。
环境辐射监测 :
一九八零年代后期天文台因应在大亚湾兴建广东核电站,将原有的辐射监测工作,扩展为一项全面性的环境辐射监测计划。该计划的监测范围包括所有可能影响香港市民的照射途径,即(一)排放于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直接照射;(二)沉积在地面上的放射性物质的直接照射;(三)吸入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及(四)摄入受辐射污染的食物及食水。这计划能有效地监测香港环境辐射水平的变化,包括分别于1994年及2002年开始投产的广东核电站及其邻近的岭澳核电站可能带来的转变。

图1. 香港境内辐射监测网络的十二个固定监测站位置
天文台设立了一个由十二个固定监测站组成的辐射监测网络(图 1),实时测量空气及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直接照射,并把测量结果每分钟传回天文台总部。此外,每个监测站亦设有各种仪器,作日常辐射监测和应急辐射监测之用。为了在发生事故时能快速应变,天文台在香港最接近大亚湾的平洲设立了一套自动伽马谱法系统,自动收集空气样本并作实时实地的辐射测量。测量结果亦会自动传送回天文台。

图 2. 天文台员工收集大气飘尘样本
至于监测食物及环境样本方面,天文台在其他政府部门的协助下,定期收集空气、水、泥土和食物中代表性的样本(图 2),并在位于京士柏的辐射实验室进行分析工作(图 3)。

图 3. 天文台位于京士柏的辐射实验室
根据过往多年环境辐射监测计划的测量结果,广东核电站及岭澳核电站的运作并没有为香港辐射水平带来可测量到的增加。
应急监测及评估 :
虽然机会极微,但万一大亚湾发生核事故,天文台便会加强辐射监测的工作(图 4)。
除了使用辐射监测网络外,天文台更会在境内进行空中及地面辐射巡测,以确定本港是否受放射性物质影响,并进一步侦测其污染程度及分布情况。
天文台使用一套安装在政府飞行服务队直升机上的专门辐射测量仪器进行空中巡测。此外,天文台会利用一辆装上测量仪器的辐射巡测车进行地面巡测。所有的测量数据会实时传送回天文台总部。同时,天文台亦会在不同地点收集环境样本,并将样本送到京士柏的辐射实验室进行放射性分析。
在核事故后果评估方面,天文台应用一套电脑模式,根据现有的辐射及气象数据,模拟放射性物质的移动及扩散情况。天文台会参考评估结果,并联同卫生署和机电工程署,就事故对市民的可能影响,向特区政府建议适当的应对措施。
事故应对策划:
为确保应急措施在发生核事故时能有效运作,天文台会定期进行演练,并将有关措施加以改良。而仪器及通讯设施方面也会作定期的测试,以保证运作正常。
测量结果及刊物 :
辐射监测网络所录得的每小时平均数据会实时在天文台网站发放,而数据摘要亦会以月报形式发表。至于环境辐射监测计划的测量结果,则以年报形式发表。以上的报告和天文台在辐射监测及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在天文台的网页上浏览,网址是 https://www.weather.gov.hk/tc/publica/pubrm.htm。

图 4. 香港的辐射应急监测及评估
如需更详尽之资料,请参看辐射监测、评价及防护之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