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二零一九热带气旋 > 二零一九年的热带气旋回顾

二零一九热带气旋

2.1 二零一九年的热带气旋回顾

2.1.1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

二零一九年有28个热带气旋影响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即由赤道至北纬45度、东经100至180度所包括的范围),少于1961-2010年约30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全年有16个热带气旋达到台风或以上强度,略多于1961-2010年约15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其中有七个热带气旋更达到超强台风程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85公里或以上)。

图2.1是二零一九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热带气旋数目之逐月分布。

二零一九年内有六个热带气旋在中国登陆,其中一个在香港300公里内的华南沿岸登陆,一个横过台湾。四个热带气旋登陆朝鲜半岛,五个登陆日本,四个横过菲律宾及六个登陆越南。十一月的超强台风夏浪(1923)(图2.3)是二零一九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最强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50公里,而最低海平面气压为905百帕斯卡(表4.1)。

2.1.2 香港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

在二零一九年的28个热带气旋中,有15个出现在香港责任范围(即北纬10至30度、东经105至125度),略少于 1961-2010年约16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表2.1),当中有五个在香港责任范围内形成。年内,香港天文台总共发出349个供船舶使用的热带气旋警告表4.2)。

2.1.3 南海区域内的热带气旋

二零一九年共有九个热带气旋影响南海区域(即北纬10至25度、东经105至120度),较1961-2010年约12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少,当中有五个在南海上形成。

2.1.4 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

二零一九年香港的台风季节始于七月二日,当天随著热带低气压木恩(1904)在南海北部上形成,天文台发出一号戒备信号。九月三日热带低气压剑鱼(1914) 继续远离香港,本港风力减弱,二零一九年台风季节随著天文台当天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而结束。

年内共有五个热带气旋影响香港(图2.2),略少于1961-2010年约六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表2.2)。这五个热带气旋分别为七月的热带低气压木恩(1904)、七月至八月的热带风暴韦帕(1907)、八月的强烈热带风暴白鹿(1911) 及热带风暴杨柳(1912)、以及九月的热带低气压剑鱼(1914)。韦帕影响香港期间,天文台在七月三十一日曾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是年内发出的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韦帕亦是一九六一年以来距离香港最远而需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的热带风暴。热带低气压剑鱼引致天文台发出三号强风信号。

2.1.5 热带气旋的雨量

二零一九年热带气旋为香港带来的雨量(即由热带气旋出现于香港600公里范围内至其消散或离开香港600公里范围之后72小时期间天文台总部录得的雨量)共为856.9毫米(表4.8.1),约占年内总雨量2396.2毫米的百分之35.8,比1961-2010年长期年平均值的728.8毫米多约18%。

强烈热带风暴白鹿(1911)为天文台总部带来269.6毫米的雨量(表4.8.1),是年内雨量最多的热带气旋。

2.2 每月概述

这一节逐月介绍二零一九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概况。影响香港的各热带气旋及伤亡报告则详述于第三节

一月

二零一九年一月并无热带气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上形成。有关热带气旋帕布(1901)的概况,请参阅二零一八年的热带气旋年报。

二月

热带低气压蝴蝶(1902)于二月十九日在关岛之东南偏东约1 8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漂移并迅速增强。蝴蝶于二月二十一日转向西北方向移动,两日后发展为超强台风。蝴蝶于二月二十五日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10公里,是自一九六一年以来在北太平洋西部二月最强的热带气旋。随后蝴蝶向北缓慢移动并开始减弱,最后于二月二十八日在北太平洋西部上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三月至五月

二零一九年三月至五月并无热带气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上形成。

六月

热带低气压圣帕(1903)于六月二十七日在大阪之西南偏南约4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东北偏东方向移动,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55公里。翌日圣帕在日本以东的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与圣帕相关的暴雨严重影响日本九州地区的陆空交通。

七月至八月

热带低气压木恩(1904)于七月二日下午在海口之东南约24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大致向西移动。木恩于七月三日早上横过海南岛后,进入北部湾并稍为增强,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55公里。其后木恩采取西北路径横过北部湾,七月四日早上在越南北部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木恩对海南岛海陆空交通造成严重影响。

热带低气压丹娜丝(1905)于七月十五日下午在马尼拉之东北偏东约1 1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向西移动,七月十七日转向东北偏北移动。丹娜丝于七月十八日上午增强为热带风暴,翌日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七月二十日丹娜丝继续采取东北偏北路径横过朝鲜半岛,并逐渐减弱,最后于七月二十一日在朝鲜半岛以东的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与丹娜丝相关的暴雨在菲律宾造成最少四人死亡。

热带低气压百合(1906)于七月二十四日上午在硫黄岛之西南偏西约4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北移动。七月二十六日早上百合增强为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65公里。其后百合逐渐减弱,七月二十七日下午在日本本州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韦帕(1907)于七月三十日下午在香港以南约51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晚间至翌日早上向北缓慢移动。韦帕于七月三十一日早上增强为热带风暴,其后达到最高强度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韦帕于当日下午开始加速向西北偏西移向海南岛,八月一日清晨韦帕移速减慢,以逆时针方向在海南岛东北部沿岸徘徊,早上再度加速向北移动,晚上向西横过雷州半岛。八月二日韦帕横过广西沿岸至北部湾一带,并逐渐减弱,翌日晚上在越南北部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韦帕在澳门造成六人受伤。韦帕亦为越南北部带来暴雨,引致广泛地区水浸,共造成最少10人死亡,11人失踪。

热带低气压范斯高(1908)于八月二日清晨在硫黄岛之东南偏东约1 3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采取西北路径移向日本九州一带,并逐渐增强。范斯高于八月五日晚间增强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30公里。翌日范斯高横过日本九州并逐渐减弱。随后范斯高向北横过朝鲜半岛,最后于八月七日晩上在朝鲜半岛以东的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范斯高吹袭日本九州期间带来狂风暴雨,造成最少一人死亡及三人受伤,超过17 000户停电。

热带低气压利奇马(1909)于八月四日清晨在马尼拉以东约1 18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移向台湾以东海域,并逐渐增强。利奇马于八月七日增强为台风,翌日进一步发展为超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05公里。随后两天利奇马横过东海,并逐渐减弱。利奇马于八月十日清晨在浙江沿岸登陆,其后转向偏北方向横过华东沿岸地区并减弱为热带风暴。八月十二日利奇马在渤海缓慢移动,翌日下午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受利奇马影响,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安徽、福建、河北、辽宁、吉林九省市暴雨成灾,共造成最少56人死亡和14人失踪、逾一千四百万人受灾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五百一十五亿元人民币。利奇马引致的暴雨在台湾造成至少两死11伤。利奇马吹袭琉球群岛期间亦造成最少四人受伤和15 000多户停电。

热带低气压罗莎(1910)于八月六日早上在硫黄岛之东南偏南约8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移动缓慢并迅速增强。罗莎于八月九日增强为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55公里。随后罗莎开始减弱,八月十二日开始加速向西北移动。罗莎于八月十四日转向北移向日本九州至四国一带。罗莎于八月十五日先后横过日本四国及本州西部,翌日在本州以北的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罗莎吹袭日本期间带来狂风暴雨,造成最少三人死亡及55人受伤,逾800航班取消。

热带低气压白鹿(1911)于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在高雄之东南偏东约1 4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向西移动。翌日白鹿增强为热带风暴,下午开始采取西北路径移向台湾南部。当晩白鹿进一步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八月二十三日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05公里。白鹿于八月二十四日横过台湾南部,其后采取西北偏西路径横过台湾海峡。翌日早上白鹿在福建登陆并减弱为热带风暴,日间继续移入内陆,八月二十六日凌晨在广东内陆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白鹿吹袭台湾期间造成至少一人死亡和九人受伤,逾10万户停电。福建亦有至少44万户停电,陆空交通受影响。

热带低气压杨柳(1912)于八月二十七日早上在马尼拉以东约5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迅速移动,当晚横过吕宋。翌日杨柳继续迅速向西横过南海中部并增强为热带风暴,并在八月二十九日凌晨达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八月三十日凌晨杨柳在越南北部登陆,日间在中南半岛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杨柳吹袭菲律宾期间,一人被巨浪卷走而死亡。杨柳在海南岛诱发龙卷风,造成至少八人死亡和两人受伤。杨柳在越南亦造成至少六人死亡和两人失踪。

九月至十月

热带低气压剑鱼(1914)于九月一日早上在香港之东南约48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向西横过南海北部。日间剑鱼稍为增强,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55公里。剑鱼于九月二日早上横过海南岛东南部后转向西南方向移动。剑鱼于九月三日在越南中部沿岸一带徘徊打转,翌日在越南中部沿岸海域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剑鱼吹袭越南期间造成至少六人死亡和十人失踪。

热带低气压玲玲(1913)于九月二日早上在高雄之东南约1 0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北移向台湾以东海域,并迅速增强。玲玲于九月五日在日本宫古岛附近增强为超强台风,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05公里。随后玲玲先后横过东海和黄海,于九月七日登陆朝鲜半岛北部,最后于九月八日在中国东北部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玲玲掠过日本宫古岛期间带来狂风暴雨,造成最少五人受伤。玲玲吹袭韩国期间造成最少三人死亡和24人受伤,超过16万户停电。玲玲亦在朝鲜造成最少五人死亡及三人受伤。

热带低气压法茜(1915)于九月四日清晨在硫黄岛之东南偏东约2 1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移向日本以南海域,并逐渐增强。法茜于九月八日增强为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75公里。随后法茜逐渐转向东北方向移动,九月九日清晨掠过东京附近并减弱。法茜于九月十日在日本以东海域上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受法茜正面吹袭,关东地区多处录得破纪录的风速。根据报章报导,法茜吹袭日本期间造成最少四人死亡和150人受伤,关东地区有超过93万户停电,东京亦有至少350宗水浸报告。关东地区的海陆空交通大受影响,至少283航班取消,来往成田机场的交通一度中断,约17 000名旅客滞留在机场。

热带低气压琵琶(1916)于九月十五日早上在硫黄岛之东南约1 3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琵琶于当晚增强为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65公里。翌日琵琶迅速减弱,下午在海上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塔巴(1917)于九月十八日早上在台北之东南偏东约84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移动缓慢。塔巴于九月二十一日早上增强为台风,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20公里。当日塔巴加速向北横过东海。塔巴于九月二十二日转向东北移动,翌日早上在日本本州以北的海域上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塔巴吹袭日本期间造成至少两人死亡和56人受伤。塔巴在韩国亦造成至少一人死亡、26人受伤。

热带低气压米娜(1918)于九月二十七日下午在马尼拉以东约1 7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至西北偏西移动并逐渐增强。米娜于九月二十九日增强为台风,翌日转向偏北方向移动,横过台湾以东海域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45公里。随后米娜移向华东沿岸并逐渐减弱。米娜于十月一日晚上横过华东沿海一带并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翌日米娜转向东北方向移动,横过朝鲜半岛南部,最后于十月三日在朝鲜半岛以东的海域上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米娜吹袭台湾期间共造成最少12人受伤,超过六万户停电。受米娜影响,浙江最少有三人死亡及一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8亿元人民币。米娜在韩国亦造成最少12人死亡、11人受伤和两人失踪。

热带低气压海贝思(1919)于十月五日在关岛以东约1 9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移动并迅速增强。海贝思于十月七日发展为超强台风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30公里。随后四天海贝思逐渐转向北至西北偏北移向日本以南海域。海贝思于十月十二日掠过东京及关东地区,当晚减弱为台风,最后于十月十三日在北海道以东的海域上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受海贝思正面吹袭,日本关东地区多处录得破纪录的雨量。其中十月十二日在神奈川县箱根录得922.5亳米的日雨量,是日本有记录以来最高的日降雨量。根据报章报导,海贝思吹袭日本期间带来狂风暴雨,引致广泛地区水浸及大范围电力中断,造成最少98人死亡、468人受伤及七人失踪,逾40万户停电。关东地区的海陆空交通瘫痪。

热带低气压浣熊(1920)于十月十八日清晨在马尼拉之东北偏东约1 1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移动缓慢并迅速增强,翌日晚上转向东北偏北移向琉球群岛一带。浣熊于十月二十日增强为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65公里。随后浣熊逐渐减弱,翌日傍晚在日本本州以南海域上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热带低气压博罗依(1921)于十月十九日早上在关岛之东南偏东约1 3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动并迅速增强。博罗依于十月二十二日下午增强为超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05公里。随后两天博罗依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减弱,最后于十月二十五日下午在日本以东海域上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热带低气压麦德姆(1922)于十月二十九日早上在南沙之东北偏东约210公里的南海南部上形成,大致向西移向越南南部并逐渐增强。麦德姆于翌日晚上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90公里。麦德姆于十月三十一日横过越南南部,当日黄昏在中南半岛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十一月至十二月

热带低气压夏浪(1923)于十一月二日晚上在关岛以东约1 3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移动并逐渐增强。夏浪于十一月五日增强为超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50公里。随后三日夏浪逐渐转向北至东北移动并减弱,最后于十一月九日在海上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热带低气压娜基莉(1924)于十一月五日早上在南沙以北约380公里的南海南部上形成,初时移动缓慢,在南海南部徘徊。娜基莉于十一月七日早上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翌日下午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10公里。随后娜基莉向西移向越南中部。最后娜基莉于十一月十一日在越南中部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娜基莉吹袭越南期间共造成最少两人死亡。

热带低气压风神(1925)于十一月十一日晚上在关岛以东约2 2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至西北偏西移动并逐渐增强。风神于十一月十五日早上增强为台风并开始向东北转向。风神于当晚进一步增强为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65公里。风神于十一月十七日再转向东南移动,并迅速减弱,当晚在海上减弱为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海鸥(1926)于十一月十三日早上在马尼拉之东南偏东约8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大致向西北至西北偏北移向吕宋以东海域。海鸥于十一月十五至十六日移速减慢,并在吕宋以东海域徘徊。海鸥于十一月十七日清晨增强为热带风暴,并大致向西北移向吕宋海峡一带。海鸥于十一月十九日早上进一步增强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20公里。海鸥翌日转向西南偏南方向移动并登陆吕宋北部。海鸥登陆后迅速减弱,最后于十一月二十日下午在吕宋减弱为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凤凰(1927)于十一月二十日清晨在马尼拉以东约8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移向台湾以东海域并逐渐增强。凤凰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10公里。随后凤凰迅速减弱,最后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晨在台湾以东海域减弱为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北冕(1928)于十一月二十六日清晨在关岛之东南偏东约8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北冕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增强为台风,向西移向菲律宾以东海域。北冕于十二月二日晚上进一步增强为超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85公里。翌日北冕横过菲律宾中部进入南海,并迅速减弱。北冕于十二月五日转向西南移动,晚上在南海南部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北冕为菲律宾带来狂风暴雨,造成最少17人死亡、两人失踪及322受伤。受北冕影响,吕宋东南部广泛地区停电。马尼拉机场亦被迫关闭,超过500班航班取消。

热带低气压巴蓬(1929)于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晨在雅蒲岛之东南约4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巴蓬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增强为台风并横过菲律宾中部,翌日上午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45公里。受干燥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巴蓬进入南海后于十二月二十七日移速减慢,在南海中部迅速减弱,最后于十二月二十八日下午在南海中部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巴蓬吹袭菲律宾期间带来狂风暴雨,造成最少57人死亡、六人失踪及369人受伤、逾320万人受灾,超过53万间房屋受损。

备注:人命伤亡及财物损毁数据是根据报章报导辑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