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香港海平面上升及海平面异常
浅谈香港海平面上升及海平面异常
吕永康
2018年4月
全球变暖的影响导致气温上升、冰雪融化、平均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平均海平面上升是由于海水受热膨胀,加上陆地冰雪融化流入海洋。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自19世纪中叶起明显加快。香港方面,根据安装在北角/鰂鱼涌的验潮仪记录,在1954 - 2017年期间,维多利亚港的海平面平均每十年上升约3厘米(图一)。本港其他地区,例如吐露港内大埔滘的海平面升幅大致相若。

图一 香港维多利亚港(北角/鰂鱼涌)及吐露港(大埔滘)的每年平均海平面变化图。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五份评估报告,天文台针对二十一世纪气温及海平面上升对香港可能造成的影响作出评估。在高温室气体排放的情景下,预计本世纪末(2081 - 2100)香港附近的海平面比1986 - 2005年的平均海平面将会上升0.63至1.07米[1]。
随著海平面上升,热带气旋吹袭时香港受到风暴潮的威胁将会增加。风暴潮是热带气旋气压偏低和与其相关的强风共同效应下所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情况。当风暴潮遇上天文大潮(靠近新月或满月时期),极端海平面可能会出现,导致低洼地区出现水浸。自1954年有仪器记录以来,风暴潮影响维多利亚港的最高海平面高度是1962年超强台风温黛吹袭期间所录得的海图基准面以上3.96米(mCD)。相比而言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吹袭期间维多利亚港的最高海平面3.57 mCD祇是仅次于温黛所缔造的纪录(表一)。

表一 热带气旋吹袭期间维多利亚港自1954年出现的十大最高水位。
除了热带气旋诱发的风暴潮外,香港也会出现另一类海平面异常情况,通常在秋季或冬季天文大潮期间发生,成因是冬季季候风为华南沿岸海域带来强风,导致海平面显著上升。近期一个例子是2017年11月5日晚上大埔滘的海平面高达2.99 mCD,比正常的天文潮汐高出约半米(图二),引致沙田城门河沿岸发生轻微水浸[2]。值得注意的是在天文大潮期间,若热带气旋遇上冬季季候风,尽管热带气旋在香港较远的距离掠过,风暴潮的影响仍然可能十分严重,表一所示的比丝、尼格及伊兰便是当中的典型例子,这些个案皆发生于10月,热带气旋仍在南海兴风作浪,而冬季季候风亦愈趋活跃。

图二 2017年11月5至6日大埔滘的预测天文潮汐(绿线)及实测潮汐(蓝线)以mCD为单位的高度。红线显示实测潮汐与预测天文潮汐高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