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1900 年的庚子風災

2013年5月9日

儘管九成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都發生於 6 月至 10 月期間,但當遇到一些遲來的「秋颱」時,本港亦曾需要在 11 月甚至 12 月初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一般而言,在年底移近華南沿岸的颱風通常會因東北季候風影響而減弱。但在 1900 年 11 月 10 日清晨,香港在防備不足的情況下被一個猛烈颱風吹襲。由於 1900 年是中國曆法的「庚子」年,該颱風事件亦稱為「庚子風災」。這次秋季末颱風事件成為了本港歷史上其中一次最致命的風災。然而,相比其他發生於 1874 年,1906 年和 1937 年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主要風災,是次風災是較鮮為人知的。因此我們翻閱了一些當時的政府報告,報紙和歷史氣象記錄,進一步了解這個秋季風災的詳情[1-6]

被忽略的颱風信號

這股颱風於 1900 年 11 月 5 日在菲律賓以東海面形成。隨後兩天它採取西北路徑移動並於 11 月 7 日進入南海。它於 11 月 8 日及 9 日逐漸轉向北移,靠近廣東沿岸 (圖一)。根據當時的天氣圖及現代再分析資料,這股颱風的環流較大,直徑約 800 至 1000 公里 (圖二和圖三)。因此,當時馬尼拉天文台和香港天文台已適時就南海出現的颱風向公眾作出警告。本港方面,颱風信號在 11 月 8 日開始懸掛,提醒市民有颱風逼近[5],而颱風炮於 11 月 9 日下午 6 時 15 分發出,向公眾警告本港將會有烈風。

圖一

圖一庚子颱風於 1900 年 11 月 5 日至 10 日的路線圖。



圖二

圖二1900 年 11 月 8 日的天氣圖。
(資料來源: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中央圖書館國家海洋數據中心)。



圖三

圖三1900 年 11 月 9 日的再分析平均海平面氣壓及其 10 分鐘風數據圖。
(資料來源: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 20 世紀「再分析」[7] )。


隨著颱風逼近香港,本港於 11 月 9 日晚上東北風增強及達烈風程度。當颱風眼壁從南面迫近本港,天文台的風力於 11 月 10 日早上4時達暴風程度。在早上5時風勢最猛烈之時,香港天文台錄得每小時平均風速達每小時 61 海里左右 (113 公里/小時) (圖四)。颱風中心很有可能在隨後三小時經過香港東部,而天文台的氣壓於早上 6 時左右下跌至最低的 974.9 百帕斯卡 (圖五)。這仍然是香港有記錄以來 11 月份海平面氣壓的最低紀錄[9]

圖四

圖四天文台總部在 1900 年 11 月 9 日及 10 日的每小時平均風速及風向。風速是基於天文台總部的 Beckley
風速表錄得的數據及採用天文台第 66 號技術報告中建議的轉換因子[8] 所計算。



圖五

圖五天文台總部在 1900 年 11 月 9 日及 10 日錄得的每小時海平面氣壓。


基於天文台在颱風掠過香港期間的每小時觀測,我們嘗試估計該颱風當時的每小時位置及氣壓分佈,並把結果以動畫形式表達(參見連結: http://www.hko.gov.hk/img/1900typ_obs_isobar_track.GIF)。需留意的是動畫中所示的等壓線結構是假設該颱風的形狀在登陸前仍是大致保持圓形及強度不變。

根據當時的報章報導和港督報告[1,4],天文台已適時通知公眾有關颱風迫近的消息,而惡劣天氣亦如預期中出現。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大部分公眾不太相信在這個季節仍會有如此猛烈的風暴影響香港,所以他們不太重視相關警告及沒有採取應有的預防措施。


這股十一月的颱風有多罕見?

正如之前提過,在 11 月 10 日早上 5 時在天文台錄得的最高平均風速達每小時 61 海里。這風力可跟其他熟識的 10 號風球颱風相比,如姬羅莉亞 (1957),露比 (1964),露絲 (1971)等[10]。根據天文台過去 130 年的記錄,這股庚子颱風是第一個於 11 月份在香港登陸的颱風。第二個於 11 月份在香港登陸的熱帶氣旋出現在 1939 年。該股颱風於 1939 年 11 月 23 日從西至東橫過香港,移動路線較為罕見[11],當時懸掛了 9 號風球。雖然在 1900 年還未引進十號颶風信號,而且自 1931 年加入十號風球以來從未於 11 月份發出過,但根據該颱風襲港時天文台的風力和氣壓記錄,這股庚子颱風極有可能曾為本港帶來颶風,尤其在香港東部。

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除了 1900 年和 1939 年的颱風,僅有另一股颱風在 1915 年 11 月份為天文台帶來烈風。至於戰後,則曾經有兩股颱風需要在 11 月份懸掛 8 號或更高警告信號,它們分別出現於 1954 年 (9 號信號) 和 1972 年 (8 號信號)。巧合的是,他們都被命名為柏美娜。考慮上述的颱風,在過去的 130 年內,香港在 11 月份懸掛 8 號或更高信號平均約每 26 年發生一次。因此,從統計角度,香港已有一段時間沒有出現這類秋季末的 8 號風球。上一次在 11 月份受颱風影響而需要懸掛3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已是早在 1993 年颱風艾拉襲港期間。雖然當時只是懸掛 3 號風球,但本港部分地區也曾短暫出現烈風。

損失和人命傷亡

該股颱風為本港造成廣泛破壞和嚴重人命傷亡。很多舢舨及小艇被大浪擊沉甚至砸為碎木(圖六)。據報有十艘蒸汽艇及 110 艘帆船沉沒,整個海港都是船隻殘骸。炮艇 HMS Sandpiper 在停泊處沉沒,而她的船員除一位之外全部被魚雷艦 HMS Otter 救起。大型挖泥船 "Canton River" 也被吹翻沉沒。天星小輪碼頭亦遭到嚴重破壞。在陸上,有很多房屋損毀,尤其是在山頂區,所有在油麻地填海區的棚屋被強風夷平,大批樹木損壞或被連根拔起。燈柱及電話柱被強風吹致彎曲。超過 200 人在這致命的幾小時中喪生。

圖六

圖六1900 年 12 月 22 日倫敦畫報報導庚子颱風在香港所帶來的破壞。


從氣象記錄及歷史文獻的敘述來看,這次 1900 年的颱風對防風措施準備不足的香港帶來了可怕的災害和破壞。這次颱風事件突顯出除了及時和準確預報外,公眾對防災的意識及應變能力亦是關鍵所在。然而,在香港無論是在颱風 "旺季" 或 "淡季",我們應該對颱風的威脅經常保持警惕。



岑智明(1), 江君彥(2),李子祥(1)

(1) 香港天文台
(2)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天氣預報中心


參考資料:

[1] 1900 年 11 月 10 日「中國日報」(以英文發表)

[2] 1900 年 11 月 12 日「中國日報」(以英文發表)

[3] 1900 年 11 月 12 日「香港日報」(以英文發表)

[4] The Hong Kong Blue Book for the Year 1900 (以英文發表)

[5] 1900 年 11 月香港氣象觀測摘錄 (以英文發表)

[6] Meteorological Results 1900, 香港天文台 (以英文發表)

[7] NOAA 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 20th Century Reanalysis (以英文發表)

[8] W.C. Poon, HKO Technical Note No. 66, 1982: Tropical cyclone causing persistent gales at the Royal Observatory 1884-1957 and at Waglan Island 1953-1980 (以英文發表)

[9] http://www.hko.gov.hk/cis/extreme/mon_extreme_c.htm

[10] 自一九四六年起引致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

[11] G.S.P. Heywood (1940). "The Typhoon of November 17th to 25th, 1939". Appendix B of the Meteorological Results 1939, Royal Observatory (以英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