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如何處理輻射監測所得的數據及評價核事故後果?

香港天文台總部收集的數據包括 :

  1. 由廣東有關當局提供的核電站附近的環境輻射水平及核電站輻射源項的資料;
  2. 各個固定輻射監測站及指定消防局的環境輻射水平;
  3. 空中輻射監測及流動巡測所得的環境輻射水平分佈;
  4. 大鵬灣平洲的自動伽馬譜法系統所得的環境輻射水平;
  5. 食物及食水樣品中的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
  6. 環境樣品的能譜分析結果;以及
  7. 氣象數據。

香港天文台操作一套事故後果評估系統。根據輻射源項的資料(即事故釋放源的資料,包括放射性物質的釋放量和種類、釋放持續時間等數據)及氣象數據,這套系統模擬萬一發生核事故所泄漏的放射性物質在空氣中的擴散情況,及估算市民可能受到的輻射劑量。

經過詳細分析輻射監測數據及事故後果評估系統的結果,再與衞生署及機電工程署磋商後,香港天文台會向保安局轄下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建議本港須採取的防護措施

為了有效地配合整個應急輻射監測及評價的工作,香港天文台開發了一套「應急輻射數據管理系統」,把所有數據及信息集中儲存、處理及顯示。除天文台外,在「大亞灣應變計劃」內的主要技術支援部門 (機電工程署及衞生署) ,以及保安局緊急事故監測及支援中心,也接連了這個系統,利用系統的工具及資料協助決策。

應急輻射數據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