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颱風預警專家來港參與颱風委員會會議

2013年1月29日

約九十名區內氣象、水文及防災減災專家齊集香港,參與由今日(一月二十九日)至二月一日舉行的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第四十五屆會議。

是次由香港天文台(天文台)舉辦的會議,將回顧及探討區域合作,以減低熱帶氣旋所造成的傷亡及破壞。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在今日的會議上當選為二零一三年颱風委員會主席。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二零一二年颱風委員會主席及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世界氣象組織熱帶氣旋計劃處處長Koji Kuroiwa、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信息通信和減災司司長Shamika Sirimanne博士、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及颱風委員會秘書Olavo Rasquinho今日主持會議的開幕禮。

矯梅燕在開幕禮致辭時形容二零一二年是颱風活躍的一年。

她說:「年內中國十八個省份在一個月內受六個具十二級以上風力的颱風吹襲,創了同期的歷史紀錄。二零一二年吹襲菲律賓最強和最致命的風暴寶霞,導致超過一千人死亡,數百萬人受影響。近十年吹襲朝鮮半島最具威力的颱風三巴,造成電力中斷,房屋損毀及交通中斷。

「這些風災提醒我們颱風委員會的工作的重要性-規劃和實施必要的措施,以減低亞洲地區因颱風所引致的生命和財物的損失。」

岑智明在開幕禮上表示,颱風委員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而上一次在香港舉辦的會議為一九九七年的第三十屆會議。

岑智明說:「於二零一三年在香港舉辦這重要國際會議對香港天文台具有特殊意義,因為這標誌着一系列慶祝天文台成立一百三十周年活動的序幕。天文台於一八八三年成立,在參與有關熱帶氣旋的區域和國際合作方面有悠久歷史。」

「早在一九三零年,天文台已舉辦首屆東亞地區氣象局長會議,制定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時所用的信號及代號。一九三四年,當時的皇家香港天文台台長和上海徐家匯觀象台台長一同前往菲律賓,與馬尼拉氣象局合力制定發出熱帶氣旋警告的區域標準程序。」

岑智明補充說:「承傳着這項歷史任務,將熱帶氣旋警告標準化在今天仍然是香港天文台在國際氣象舞台上積極推動的議題。」

蘇錦樑在開幕禮上頒發二零一二年Dr Roman L Kintanar獎予政府飛行服務隊,表揚其在推行「熱帶氣旋氣象數據收集計劃」的承擔和傑出工作,以及為加強保護民眾對抗氣象災害所作出的貢獻。

安裝了天文台的氣象數據測量系統的政府飛行服務隊定翼飛機,於二零一一年和二零一二年飛進南海上空的熱帶氣旋進行特殊任務,收集非常有用的氣象信息,以提高熱帶氣旋預報和警告的成效。

政府飛行服務隊總監陳志培機長說:「我們很榮幸與香港天文台合作進行監測熱帶氣旋的工作。當區內人們正忙於尋找防風庇護時,我們的機組人員勇敢地面對風暴中的惡劣條件執行飛行任務。任務得以成功全賴機組人員的高度知識和專業精神。機組人員在指定的路線上飛行的同時,亦要避開惡劣的天氣;而所收集得的寶貴氣象數據,能令天氣預測更為準確,從而減低人命傷亡和財產損失。」

一年一度的Dr Roman L Kintanar獎,透過獎項表揚獲獎學院和機構為減低熱帶氣旋帶來之影響和災難所作出的努力。

「颱風委員會社區天氣資訊網絡」項目也在今日的開幕禮上正式啟動。該項目由香港天文台領導,並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旨在讓相關颱風委員會成員的居民親自參與氣象站的教育活動,提高社區對天氣和氣候的認識。最近,一些菲律賓和美國關島的學校已安裝了社區氣象站,收集到的氣象觀測數據已上載至互聯網 (http://www.icowin.org) 。

「颱風委員會社區天氣資訊網絡」是屢獲殊榮的「香港社區天氣資訊網絡」(網絡)的延伸。網絡由香港天文台、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及香港聯校氣象網於二零零七年共同建立,現有超過一百名會員。

颱風委員會是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及世界氣象組織轄下組織,現時共有十四個成員: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老撾、中國澳門、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新加坡、泰國、越南及美國。颱風委員會旨在於國際框架內整合和加強成員間的區域活動,以減低因颱風所引致的傷亡和破壞。

圖一
(左起)菲律賓氣象局局長 Nathaniel Servando博士、颱風委員會秘書Olavo Rasquinho、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二零一二年颱風委員會主席及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系副教授王聰和博士,及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區域處長Jeff Ladouce主持「颱風委員會社區天氣資訊網絡」計劃開幕禮。

圖二
岑智明在開幕禮上致辭。

圖三
蘇錦樑(右)及菲律賓颱風委員會基金代表 Angelo Palmones(左)頒發二零一二年Dr Roman L Kintanar獎予政府飛行服務隊總監陳志培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