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九月的熱帶氣旋概述
二零二四年九月的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出現了11個熱帶氣旋。當中摩羯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二零二四年首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熱帶低氣壓珊珊於八月二十一日晚上在關島之西北偏北約3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隨後兩天向偏北方向緩慢移動,並逐漸增強。珊珊於八月二十四日開始加速,掠過硫黃島以南海域。翌日凌晨,珊珊轉向西北或西北偏西移向琉球群島一帶。珊珊於八月二十七日早上增強為強颱風,當晚進一步增強為超強颱風,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85公里,並逐漸轉向北移向日本九州。珊珊於八月二十九日緩慢橫過日本九州一帶,並逐漸減弱。隨後兩天珊珊轉向偏東横過日本四國及本州南部沿岸地區,最後於九月一日下午在日本本州以南沿岸海域減弱為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珊珊為日本多地帶來狂風暴雨,九州宮崎縣美郷町市錄得七十二小時雨量821毫米,宮崎縣有疑似龍捲風報告。珊珊在日本造成八人死亡,133人受傷,超過 1 300間房屋受損,超過2 100戶停水及28萬戶停電,陸空交通受嚴重影響,有超過2 000班航班取消。 熱帶低氣壓摩羯於九月一日早上在馬尼拉之東南偏東約560公里的菲律賓中部以東海域上形成,向西北移向呂宋,並於當晚增強為熱帶風暴。翌日摩羯橫過呂宋,並於九月三日進入南海北部。隨後摩羯採取偏西路徑,橫過南海北部。在非常溫暖的海水加上微弱的垂直風切變等有利條件下,摩羯於九月四日由強烈熱帶風暴迅速增強為超強颱風。摩羯於九月六日凌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230公里,成為天文台自一九五零年有記錄以來,南海區域第二強的熱帶氣旋,與二零二三年的超強颱風蘇拉並列。摩羯於當日早上轉向西北偏西移向海南島,並於傍晚在海南島文昌市附近登陸。摩羯於翌日繼續以超強颱風強度橫過北部灣,並於下午在越南北部登陸,隨後移入越南北部內陸並迅速減弱。最後摩羯於九月八日晚上減弱為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摩羯掠過菲律賓期間,造成21人死亡,26人失蹤,22人受傷,超過300萬人受災,超過7 000間房屋受損,經濟損失超過26億菲律賓比索。摩羯在廣東、廣西及海南亦造成超過270萬人受災,超過45萬人需要撤離,其中海南有四人死亡及95人受傷,超過32 000間房屋受損,超過16萬棵樹木倒塌,經濟損失超過786億元人民幣。而摩羯及其殘餘相繼為越南、老撾、泰國及緬甸帶來傾盆大雨,引致多處山洪暴發。越南有至少323人死亡,22人失蹤,1 978人受傷,超過360萬人受災,超過28萬間房屋受損,經濟損失超過 81萬億越南盾。老撾有至少七人死亡,超過18萬人受災,經濟損失超過790萬美元。泰國有至少52人死亡及28人受傷。緬甸有至少360人死亡,100人失蹤,48人受傷,超過110萬人受災,超過14萬間房屋受損。有關摩羯的詳細資料及對香港的影響,請參閱其熱帶氣旋報告。 霍恩在北太平洋中部上形成,於九月三日早上以熱帶低氣壓強度越過國際換日線進入北太平洋西部,當時霍恩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45公里,並向西北偏北移動。最後霍恩於九月四日早上在海上減弱為低壓區。 熱帶低氣壓麗琵於九月四日晚上在硫黃島之東北約8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偏北移向日本以東海域。麗琵於九月五日下午增強為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65公里。隨後麗琵轉向東北移動,並最後於九月七日早上在日本以東的北太平洋西部演變為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貝碧嘉於九月十日早上在關島之東南約3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貝碧嘉隨後三天大致向西北移向琉球群島一帶,並逐漸增強。貝碧嘉於九月十四日橫過琉球群島一帶,並於翌日轉向西北偏西移向長江口一帶。同時,貝碧嘉於九月十五日凌晨增強為颱風,並於當天下午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45公里。貝碧嘉維持最高強度於九月十六日早上在上海浦東登陸。根據中國氣象局,貝碧嘉是自一九四九年有記錄以來登陸上海最強的熱帶氣旋。貝碧嘉隨後移入內陸並迅速減弱,最後於九月十八日凌晨在河南減弱為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貝碧嘉及其殘餘為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及山東帶來狂風暴雨,造成四人死亡,超過130萬人受災,超過100萬人需要撤離,超過五萬公頃農作物受災,經濟損失超過5 500億人民幣。航空及海上交通受影響,上海浦東及虹橋國際機場有918班航班取消,浙江沿海港口有153條渡輪航線暫停。 熱帶低氣壓普拉桑於九月十五日晚上在關島之西南約1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移向琉球群島一帶,並逐漸增強。普拉桑於九月十七日早上增強為熱帶風暴,並於當晚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85公里。隨後兩天普拉桑橫過琉球群島一帶及東海,移向浙江。普拉桑於九月十九日晚上先後在浙江省舟山市和上海市奉賢區登陸,成為繼貝碧嘉後四天內第二個登陸長三角地區的熱帶氣旋。普拉桑隨後逐漸減弱,並於翌日轉向東北至東北偏東移入黃海,最後於九月二十一日下午在朝鮮半島西南部沿岸演變為溫帶氣旋。 根據報章報導,受普拉桑影響,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及江蘇等地出現連場暴雨,有超過35萬人受災,超過33萬人需要撤離。在上海,超過5 400公頃農作物受災,經濟損失超過3 000萬人民幣,海陸空交通亦受影響,有51班航班取消,54班鐵路列車及26條渡輪航線暫停。上海市青浦區有龍捲風報告。在普拉桑及其演變而成的溫帶氣旋亦為韓國及日本帶來大暴雨,多處出現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韓國南部多處地區錄得破紀錄的雨量,其中慶尚南道昌原市在九月二十一日錄得一小時雨量104.9毫米及二十四小時雨量397.7毫米。韓國有超過1 500人需要撤離,超過190間房屋損毀,超過4 100公頃農作物受災。在日本,有16人死亡,47人受傷,超過530間房屋受損,至少有5 200戶停水及6 900戶停電。 熱帶低氣壓蘇力於九月十七日下午在西沙以東約47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向偏西移向越南中部。蘇力於九月十九日凌晨增強為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65公里。蘇力於當日下午在越南中部登陸,最後於九月二十日早上在老撾減弱為低壓區。 根據報章報導,蘇力及西南季候風為菲律賓西部帶來暴雨,約9 000人受災,2 000人需要撤離。繼九月上旬的摩羯吹襲後,蘇力及其殘餘再為越南、老撾、泰國及緬甸帶來暴雨。越南有至少兩人死亡,一人受傷,超過90間房屋受損。泰國有至少五人死亡,超過8 000公頃農作物受災。緬甸有超過300人死亡,100人受傷,超過80萬人受災。 一個熱帶低氣壓於九月二十二日早上在廈門之東北偏東約180公里的台灣海峽上形成,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55公里,向西南偏西靠近福建沿岸。該熱帶低氣壓最後於當晚在福建沿岸海域減弱為低壓區。 熱帶低氣壓西馬侖於九月二十五日凌晨在鹿兒島之東南約6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橫過日本以南海域,並逐漸增強。西馬侖在當晚增強為熱帶風暴,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65公里。西馬侖於九月二十六日逐漸減弱,最後於當晚在日本以南海域減弱為低壓區。 熱帶低氣壓飛燕於九月二十六日早上在關島之東北偏北約3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偏北移向硫黃島以南海域。飛燕於翌日下午增強為熱帶風暴。飛燕於九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橫過硫黃島一帶,並逐漸轉向東北偏北,移向日本以東海域。 熱帶低氣壓山陀兒於九月二十七日早上在沖繩島以南約6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向西南移動。翌日山陀兒在呂宋海峽以東海域徘徊,並逐漸增強。山陀兒於九月二十九日開始加速向西北偏西移動,並由強烈熱帶風暴迅速增強為強颱風。九月三十日凌晨山陀兒進一步增強為超強颱風,隨後橫過呂宋海峽。 |
二零二四年九月的熱帶氣旋暫定路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