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熱帶氣旋概述

二零一七年八月的熱帶氣旋概述

星期三, 2017年10月25日

 

        二零一七年八月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出現了七個熱帶氣旋,當中天鴿及帕卡在八月下旬五天內接踵而至,分別引致香港天文台需要發出今年第三及第四次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而八月二十三日天鴿襲港期間的十號颶風信號是自二零一二年七月強颱風韋森特襲港以來的第一次。

        熱帶低氣壓奥鹿於七月二十一日凌晨在威克島之西北約114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到七月三十一日發展成為超強颱風(當中過程請參閱二零一七年七月的熱帶氣旋概述),並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85公里。八月一至四日奥鹿大致向西北移動,並逐漸減弱。八月五日奥鹿開始轉向東北直趨日本,隨後兩天加速掠過四國及本州,最後於八月八日在本州以北的海域減弱為一個低壓區。奥鹿的生命週期長達19天,成為自1961年以來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第三最長壽命的熱帶氣旋,僅次於1972年的麗妲及1986年的韋恩。

        根據報章報導,奥鹿吹襲日本期間,造成至少兩死、36人傷及九人失蹤,數萬人被迫撤離,海陸空交通嚴重受阻,接近20萬戶的電力供應受到影響。

        熱帶低氣壓尼格於八月一日在威克島之西北偏北約92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向東南偏東漂移,翌日增強為熱帶風暴及轉向西北移動,並於八月三日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75公里。八月四日尼格加速向北移動,翌日在日本以東的西北太平洋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榕樹於八月十一日在威克島之東南約49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向西北移動,隨後數天採取偏北路徑移動,並逐漸增強,於八月十三日增強為颱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45公里。八月十六日榕樹開始轉向東北移動,並逐漸減弱,翌日在國際換日線以西的海面演變為一股溫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天鴿於八月二十日晚上在高雄之東南偏東約74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偏西方向移動,橫過呂宋海峽,八月二十二日進入南海東北部,並增強為颱風及採取西北偏西路徑移向廣東沿岸。八月二十三日天鴿趨向珠江口一帶及進一步增強,早上在香港以南海域發展成為超強颱風,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85公里。正午過後天鴿在澳門及珠海附近沿岸登陸,移入廣東西部及逐漸減弱。翌日天鴿橫過廣西,晚上在雲南減弱為一個低壓區。

        天鴿為珠江口沿岸帶來嚴重的風暴潮,多處錄得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位,當中珠海站錄得風暴潮2.79米,而最高水位則為6.14米。珠海沿海地區包括幾個地下停車場被海水淹浸,全市電力及食水供應不穩定。多艘貨船在香港西南約30公里的水域擱淺,39名船員獲救。天鴿為澳門帶來破壞性的風力及風暴潮,廣泛地區出現嚴重破壞及水浸,造成至少十人死亡,超過24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3億元澳門幣。媽閣站最高水位升至5.58米,是澳門自一九二五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潮位。電力及食水供應亦受到影響。天鴿在廣東、廣西、福建、貴州及雲南至少造成15人死亡,一人失蹤,約有74萬人受災,超過6,500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72億元人民幣。而有關天鴿的詳細資料及在香港造成的破壞,請參閱天鴿的熱帶氣旋報告

        熱帶低氣壓帕卡於八月二十四日晩上在馬尼拉以東約5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時大致向偏西方向移動。翌日帕卡發展為熱帶風暴,以西北路徑横過呂宋。帕卡於八月二十六日早上進入南海,並繼續採取西北路徑加速移向廣東沿岸,晩間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達到其最高強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估計為每小時110公里。帕卡於八月二十七日早上在廣東西部沿岸珠海至台山一帶登陸並逐漸減弱,當晩在廣西消散。

        根據報章報導,帕卡及其殘餘在廣東、廣西、貴州及雲南帶來狂風暴雨,至少造成12人死亡,接近1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3.7億元人民幣。在帕卡的吹襲下,澳門最少有八人受傷,多處地區出現水浸。一艘貨船在香港以東120公里沉沒,11名船員獲救。有關帕卡的詳細資料及在香港造成的破壞,請參閱帕卡的熱帶氣旋報告

        熱帶低氣壓珊瑚於八月二十八日在硫黃島之東南約88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偏北方向移動,翌日增強為熱帶風暴。珊瑚隨後逐漸轉向偏西方向移動及進一步增強,於八月三十一日發展成為颱風,在硫黃島以北海域徘徊。與此同時,熱帶低氣壓瑪娃於八月三十一日下午在東沙之東南偏東約27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有關珊瑚及瑪娃的進一步發展請參閱二零一七年九月的熱帶氣旋概述。

二零一七年八月的熱帶氣旋路徑圖

二零一七年八月的熱帶氣旋路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