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核聚變科技在21世紀的應用

核聚變科技在21世紀的應用

>陳營華
2010年9月

核聚變被喻為恆星的能量泉源。太陽透過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提供地球所需的熱能以達至合適的溫度來孕育生命。
近年面對全球暖化問題,科學家正努力開拓新的能源技術以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核聚變是一理想選擇,因它提供潔淨的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及不產生長壽命的核廢 料,當中所使用的燃料為氘﹙Deuterium, D﹚及鋰﹙Lithium, Li﹚,氘為氫的同位素。水含大量的氘,而地球蘊藏不少含鋰的物質。簡單來說,核聚變包含以下過程:
程式
要D-T核聚變燃料進行程式﹙1﹚的合併過程,需提供非常高的溫度﹙攝氏1千5百萬度以上﹚,而高溫的環境使D-T核聚變燃料處於等離子狀態,充滿著高速 的離子和電子。要避免D-T等離子的流動出現不穩定情況,其中一種方法是利用極強的磁場來控制其流動變化。
早於1946年,科學家已開始研發核聚變技術,特別是採用磁力來控制等離子流動的方法。上世紀70年代末,歐洲開展「聯合環形加速器」﹙Joint European Torus,簡稱JET﹚計劃,在英國建造了相關的核聚變反應堆﹙圖1﹚,並於90年代成功地產生約16兆瓦的能量,維持數秒。
1
圖1    「歐洲聯合環形加速器」的內部結構﹙圖片來源:EFDA-JET﹚。
2007年,一個更大規模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計劃﹙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簡稱 ITER﹚正式展開,目標是在21世紀內透過核聚變科技產生高達500兆瓦的能量,維持約8分鐘。現時已在法國 南部城市Cadarache建造相關的核聚 變反應堆。期望這計劃能使核聚變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突破,以舒緩未來人類所面對的能源危機。
參考資料:
[1] "Fusion: the energy of the Universe", by Gary M.McCracken and Peter Stott, Complementary Science Series,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2005.
[2] "Nuclear Ener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s,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of Nuclear Processes", by Raymond L. Murray, 6th edition,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2009.
[3] "Fusion for energy" website
[4] "JET" (Joint European To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