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目錄

野外活動學習氣候常識

李國麟

重陽節快到了,又是秋高氣爽、登高遠足的好時候。酷愛遠足活動的我,在香港已踏過不少的山頭,由於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天氣有濃厚的興趣,亦因此選擇了有關氣象的工作。

多年前的一個秋天我參加了一個野外訓練課程,導師將我們一班學員帶到一個山頭後便說:「假設你們現在已迷路,又筋疲力竭,今晚就在此山頭過夜。」當時正是黃昏,在沒有準備下,我們急忙架起緊有的天幕,希望遮擋當時從海那邊吹來的風,以免入夜後會著涼,但有個行山經驗豐富的同學說,風會在深夜時從相反的方向吹來。初時我們還是半信半疑,但果然晚間風向逆轉,大家都驚嘆他有孔明借東風的能力。後來我的氣象知識增加了,才明白當時只是由於海陸風的效應而產生的現象。在晴朗的秋季,有些日子東北季候風會稍為微弱,陸地給太陽曝曬得熱熱,陸地空氣上升,空氣便從海上流向陸地補充,形成了海風。晚間因陸地散熱較快,海面相對地暖,這過程便會倒轉而形成陸風。認識風向的轉變,對在野外紮營和生火都有幫助。

有時行友也會發現,秋日遠足,清早出門時本來天朗氣清,到了中午時份卻忽然烏雲密佈,下起雨來,甚至雷聲隆隆。原來在初秋時候,東北季候風開始影響華南沿岸,中午左右海風建立,大致從南面吹來,剛巧與東北季候風在香港境內相遇,這地面的匯聚區促使氣流上升,驟雨亦因此形成,如上升氣流足夠強的話,還有可能產生雷暴。所以行友們請緊記,天氣變化莫測,無論出門時天氣如何,雨具始終是必需的裝備。

說到雷暴,很多行友也知道,在打雷時不要站在樹或桅杆等高出地面,容易受雷擊的物體附近,但當你置身於空曠高地,找不到地方躲避時,則應盡可能蹲下,雙足併合,盡量減少與地面接觸的面積。因為雷擊後,電流會經地面傳開,此時如果匍匐在潮濕的地面便會踫上大量電流穿體而過的危險。

當我們登山時,也知道越往上爬,溫度會越低。平均來說每上升100公尺,溫度便會下降攝氏0.6度,香港最高的大帽山海拔差不多達1000公尺,所以平時與海平面也有6度的差別。在炎炎夏日登山可以避暑,但在寒冬的山中,這溫差切勿等閒視之。再加上山上一般風勢較大,風可以帶走身體的熱量,我們在風中覺得的溫度,會比在無風的情況下要來得低,這就是所謂「風寒效應」。舉例說,當你置身於攝氏8度的環境,而風速是每小時20公里,你所感受到的氣溫相當於無風時的零度。「風寒效應」可使體溫下降,嚴重的情況會引致體溫過低,當體溫下降至24至26度時,傷者可能有生命危險。所以我們登山前,不獨要注意天氣報告預測的溫度,還要估計山上的情況,以判斷所需的禦寒裝備。

常言道:「欺山莫欺水」,看來山也不能欺呢!

﹝文匯報 2000年10月4日﹞


※ 多謝文匯報之允許,轉載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