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目錄

預測天氣避免海難

黃梓輝

炎炎夏日,相信除了在碧波中暢泳及進行各種水上活動外,乘坐郵輪去旅遊也是其中一個避暑方法。不過大家可有留意一個愉快的旅程,背後往往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除了飲食、船上設施、導航和通訊外,天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一九九三至一九九七年間,全世界有超過580艘遠洋輪船(排水量合共450萬噸)被大海所吞噬,其中約三成是因為天氣所致。因此天氣對海上航行的安全極為重要。

中國海岸線長達18 000多公里,面對廣闊的海洋,我國很早就有航海活動。在漢代人們已懂得使用風帆,並可隨著風力的強弱而增減帆數,充分利用風力航行。同時他們亦懂得觀測北斗星和北極星的位置來進行定向導航。到了明代,從鄭和下西洋的時間表得知,他們的啟航日期一般都是在十月至次年一月的冬季,藉我國東南沿海和東南亞盛行的東北季風,揚帆南下一路順風。回程一般都是在五月至八月的夏季,此期間可乘西南季風北歸。

惡劣的天氣,例如霧、狂風、暴雨、雷暴以至熱帶氣旋等,都不利航行,甚至會令船隻觸礁、碰撞、以致傾覆等,導致人命和財物損失。天氣影響船舶航行在歷史中不乏事例。一二八一年六月,元世祖忽必烈命將領率江南軍和高麗軍聯合出兵日本,並先後攻佔了日本一些島嶼。八月廿三日,颱風突然來襲,聯軍4 400艘戰艦和十多萬軍隊葬身海底。到了近代,類似的海難仍有發生。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七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美海軍第三艦隊開始駛離菲律賓時,遇到颱風吹襲。風速最大時達每小時200公里,令到美軍兩艘航空母艦及30多艘戰艦和船隻沉沒,800多人喪生和146架飛機損毀。這次美軍的損失十分嚴重,僅次於珍珠港事件。

由於天氣對船舶航行的重要性,現今有不少國際計劃和公約都為這方面作出貢獻,世界氣象組織的志願觀測船舶計劃正是其中一例。在志願觀測船舶上工作的船員利用各地氣象台例如香港天文台提供的儀器,定時觀測天氣並把這些觀測報告傳送到最接近的氣象中心以供全球交換使用。各氣象台得到這些實況資料後,配合衛星、雷達、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等資料及加上預報員的經驗,可以更準確地製備給船舶使用的天氣預報和警告,以減低因天氣導致的海難,有效地保障人命和財物的安全。

﹝文匯報 2000年9月6日﹞


※ 多謝文匯報之允許,轉載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