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目錄

感謝下雨天

馬學文

我國幅員廣大,當西部的夜幕仍然低垂,東部的太陽已經升上;當北部仍然漫天風雪,南部卻已享受著艷陽高照的炎夏。香港是一個面積細小的城市,談不上經緯度的差異,自然晨昏與共,暑寒相同。那麼,是否暴雨甘露,也就不分彼此,全港可以同時享有呢?

香港生活節奏急速,但對於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天氣,香港市民卻是特別關心。由春末夏初,是為香港雨季之始,到金風送爽,才逐漸地將雨季送離。踏入雨季,對於微絲細雨,或是滂沱大雨的景象,香港人都不會陌生,而且不論在家裏,在學校,或者在辦公室都有機會看到。於是,這樣的一個「定點觀測」結果很自然地誘人推斷為放諸全香港都可以同時適用的天氣狀況。

進入香港雨季,局部地區性驟雨時有出現,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但原來持續達數小時的大雨也可能會具有地區性,偏要厚此薄彼地集中降雨在某一區,而其他地區的降雨量卻是連三成也分配不到的。就以今年4月14日的一場大暴雨,在新界西北部共錄得降雨量超過400毫米,可是,九龍市區及港島的降雨量卻不到50毫米。

能夠引發大雨,甚至是暴雨的機制,除了由熱帶氣旋挾著大量雨水,沿途派發之外,相信便要拜託低壓槽的功勞。每年4月至6月,低壓槽活躍在中國南部,其間不斷形成,移動和消散。一般來說,隨著低壓槽的迫近,下雨的天氣總是避不了。但是,雨勢的強弱,雨區覆蓋面積的大小,還是要由多方面氣象因素的配合。其中一個因素,可算是輻合線。輻合線可想像為小規模的低壓槽。在今年4月14日的一場大暴雨,從香港天文台設在香港各區的自動氣象站得到的資料,可以看到一條活躍輻合線自東南向西北斜擱在新界西北部,結果引致新界西北部大雨連場,水浸處處。但港島區域卻幾乎連50毫米的雨量也分配不到。

生活在城市的人,對降雨一向沒有多大好感。就以我們平常形容雨天為天氣不好,壞天氣等可見一斑。中國以農立國,雨水倒是不可或缺的天降資源。我們身處發達城市的香港,雨水對我們尤為重要。我們的食水部份是由香港水塘供應,其餘部份,是依靠東江水提供。飲水思源,不論我們杯中的清水,是來自水塘,或是來自東江,他們都是由雨水而來。所以,每當我們打著傘子在雨天上班,或是上學的時候,雖然雨水還是把我們的衣褲弄濕了,我們應該感謝上天對我們的賜予。這樣,在「不好的天氣」情況下,我們卻可以抱著好的心情上班,或是上學去。

4月14日清晨一條斜擱在香港新界西北部的輻合線為該區帶來大暴雨

﹝文匯報 2000年7月5日﹞


※ 多謝文匯報之允許,轉載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