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目錄

雨量不同長城為界

陳鋈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不單感嘆唐朝欠缺了像漢朝李廣那樣勇武的將軍,去抵禦外敵,避免陰山一帶的邊塞地區,被關外胡人長驅直進、蹂躪。更反映了中國歷史時常發生的事件:聚居在萬里長城以內的漢族,和聚居在長城以外的外族的連年鬥爭。這些鬥爭直接影響當時的社會發展:導致了一些朝代的興盛,更導致了一些朝代的覆亡。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道盡了連年鬥爭不僅使無數戰士喪失了寶貴的生命,也成為戰士家眷惡夢的根源,這些辛酸的歷史,難道因為中華民族好鬥成性,還是天意?仔細分析各族的不同經濟生產方式,可見端倪。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遺物,已充分表現了當時漢族已進入了農業社會,一般聚居在肥沃的大河流域及平原,靠種植五穀、屯養家畜家禽為主,漁獵為輔。隨著耕種養殖技術的進步,漢族逐漸積聚財富,生活舒適,更建設了繁盛的城市。反觀塞外各族,都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顛沛流離,除馬羊外,鮮有積蓄,當天氣不利時,馬背上的剽竊者,怎麼不對種田者的財富唾涎三尺?零星的侵略往往擴大為戰爭,而在防守一方的種田者亦會企圖報復,主動出擊以圖先發制人。

不同的生活方式,往往也不由人們自由選擇,老實說,難道有人會任由一塊適合種植五穀、畝產多斤的良田荒廢,以至雜草叢生﹖讓我們嘗試分析適合種植五穀的地區的自然環境吧,這些地區,一般都有五、六個月相當溫暖的時間,才可使五穀的幼苗有充份的時間去長大,此外,還要有一定的雨量,才能使五穀茁壯生長,獲致可觀的收成。如果一個地區一年中大部份的時間寒冷,同時雨水不多,恐怕只能長草了。這裏要注意的是一個地區的氣溫、雨量當然可以每天、每月、甚或每年都相差極大,但其長期的平均卻有定型,這個平均狀況,就是該地區的氣候,亦是該地區植物生長的先決條件,正如一季的乾旱不能改變江南為漁米之鄉的事實,偶然的暴雨,亦不能使塞外的草原變成良田。

為什麼長城內外有不同的氣候呢﹖簡單地概括起來,可以說是受大氣環流的影響。以降雨量為例﹕亞洲大陸在夏季猛烈的太陽照射下,氣溫比周圍的海洋為高,因此大陸上空形成了一巨型的低壓區,大氣環流以逆時針方向圍繞這個低壓區流動。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側,恰巧在這個環流的西南氣流之下,這個西南氣流首先流經位於中國南面的海洋,再流經中國。這樣,從海洋表面蒸發出來的水汽就被西南氣流輸送到中國上空,在輸送過程中,水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以降雨的形式重新回到陸地的表面,同時,降雨亦使西南氣流裏的水汽遂步減少,結果東南沿岸比西北內陸多雨。粗略來說,年平均雨量三百八十毫米是能否種植五穀的先決條件,而萬里長城大致與部份三百八十毫米等雨量線重疊,即是說關內年平均雨量多於三百八十毫米,關外年平均雨量則少於此數,萬里長城正好分開了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

俱往矣,現在中華各族人民都和平共處於一國之中,不同的經濟生產方式互相補充,提供了生活上不同的需要,再也不構成衝突的因素了。

﹝文匯報 2000年2月25日﹞


※ 多謝文匯報之允許,轉載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