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目錄

輻射監測與我們共同成長

徐傑志

自古以來,人類對大自然的力量,如太陽、月亮、星星和風雷雨電等等的事物和現象都一種莫名的崇拜和恐懼。亦由於這種原始的感覺,往往啟動了人們追尋知識的心靡,尋根究底,解開了不少大自然的奧秘。從早期由五官可感覺到的東西到後來感知以外的事物,我們也不曾放棄過去探索求知,這就是人類可貴的地方。有什麼是五官感覺以外而又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呢?例子簡直多的是,輻射就是其中一樣可以用物理學來理解的。天文台和我,亦與這看不到、聽不到、嗅不到、觸摸不到的東西結下了不解緣。

1961年,在一個典型的香港家庭裏,一個小男孩誕生了。這小男孩已是該家庭的第四個孩子,沒有過份的驚喜,但亦為該家庭帶來新的生命力和希望。同年,天文台也開展了新的一頁,一項新的任務,就是環境輻射監測。早期祗收取及量度大氣途徑中如飄塵、雨水等的貝他(β)輻射。不久之後,天文台加入了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全球輻射監測計劃,正如小男孩開始與外界溝通一樣。

四歲了,小男孩上學去,學習新的知識,認識新的事物。在整個求學時期,小男孩的表現雖然不是特別出眾,但他的努力和奮進也能令父母感到欣慰。同樣是1965年,天文台的輻射測量亦擴展至量度伽馬輻射。由當年起,所有測量的結果,便有規律地總結和定期編印在天文台的刊物上,供市民查閱。

1983年,小男孩大學畢業了,亦長大成人,投入社會工作,加入了天文台,學習的範疇比學校裏所遇到的多出很多。碰巧亦是1983年,由於坐落在大亞灣的廣東核電廠已落實興建,天文台亦在此年開始將監測工作逐步擴展為一項全面性的「環境輻射監測計劃」。由取樣的種類、測量的項目到儀器的更新,都一一計劃周詳,以承擔日後肩負監測及評估廣東核電廠對香港環境輻射水平的影響。

1986年是把小男孩與輻射扣起來的一年,也是天文台京士柏輻射測量室更新後投入服務的一年,增添了嶄新的儀器,如分別測量貝他(β)及伽馬(γ)能譜的液體閃爍器和高純鍺探測儀,實時監測伽馬(γ)劑量率的高壓電離室,量度累積伽馬(γ)劑量的熱釋光劑量計和阿爾法(α)能譜儀等各式各樣的測量器。參加了儀器的安裝工作,能為「環境輻射監測計劃」的落實作出努力,小男孩的年青歲月實在過得蠻有意義。

九十年代,小男孩的心智亦趨成熟,和心儀的女孩子步入教堂,1993年更誕下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兒,開始承擔起做父親的責任。同年,廣東核電廠落成及作業務測試,並在翌年正式業務運作,為香港市民提供源源的電力。從此時起,天文台輻射監測的任務便來得更為責任重大,在意外評估和應急計劃方面都周詳部署,隨時啟動。

1997年,小男孩離開了與輻射有關的工作,投身開拓事業新的一頁。天文台在輻射監測的工作卻從未停滯過,空中監測系統的運作、監測及評估中心與其他部門現代化視聽通信系統的落成、應急輻射監測數據庫的發展等都代表著天文台在這方面的不斷進步,保障市民的安全。

今年的一個晚上,小女兒走到我身邊問:「爸爸,我將來變壞了,你怎麼辦?」我說:「我不能保證你不會變壞,但我每時每刻都會盡心盡力地去教導你,讓你做個貢獻社會的人。」我繼續說:「你看不到、聽不到、嗅不到、觸摸不到爸爸對你的愛,但是你感覺到它的存在嗎?」小女兒默默地點點頭。

﹝文匯報 2000年2月18日﹞


※ 多謝文匯報之允許,轉載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