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天文台於報章刊登的文章 Newspaper Articles by Hong Kong Observatory


目錄

香港越來越朦朧

馬學文

住在香港,假如有留意身旁的事物,不難察覺每年總有些日子,視野朦朧,能見度低。雖然遠山的景象,同樣是模糊不清,但我們還是可以在隱約的圖畫中分辨出不同的感覺。

在二月至四月期間,靠近岸邊居住的,或是在石屎森林高處居住的人,早上一覺醒來,或許會察覺自己如在神仙境界中,遠眺窗外,目光所及,盡是煙雲霧海。別有一番景緻。華燈初上,在維港兩岸,尖東堤畔等人氣聚集的熱點,可能會發現對岸的高樓,樓頂竟消失在雲海裏。

產生這種如夢似仙景象的因素,其實並不複雜。當支配華南沿岸的清涼空氣逐漸減弱,另一股潮濕而較溫暖的海洋氣流若可以及時迅速補充,溫暖氣團遇上較為清涼的海面及陸地,空氣冷卻之餘,空氣中的水氣凝結成粉末般的細微水粒。情況就好像我們在炎夏的日子,從開著冷氣的車子裏,或是冷氣辨公室裏剛打開門,走到炎熱潮濕的街上一樣,躲在炎熱空氣裏的水氣碰到架在鼻樑上清涼的眼鏡片,水氣馬上凝結成微細水粒,清透的眼鏡頓然像添上了一片磨砂面。

既然在天氣系統的配合下,就可以出現如仙如畫的霧境,那末不論閣下喜歡與否,每年的春天總會有幾天是賞霧的日子。喜歡霧的,想多看幾天也不能;不喜歡霧的,想少見幾天也不可。

除了如詩如畫的霧景外,另外一種視野不清的景象,想信將不會有人欣賞的。縱然是萬里無雲,卻仍然是陽光暗淡。雖天朗而氣不清,晨曦跟白晝就好像是忘記了跟黑夜接棒一樣,倒是黃昏霸佔了整個白天。情況就像剛擦完黑板的四眼同學們所見的感覺一樣。

從客觀上區分,以能見度低於8公里作為基準,香港的能見度正有下降的趨勢。在七十年代中期,在剔除雨、霧、薄霧及相對濕度高的日子後,香港天文台每年只有182小時能見度低於8公里,但此數字在九十年代初期上升近三倍至446小時。在1996至1998年間更上升近四倍至723小時。

這類能見度低的因素,基本上是空氣中乾燥懸浮粒子大量聚集所做成。不難想像,當它們數量增多,高度集中時,就足以阻礙視野,引致能見度下降,這種現象,被稱為煙霞。

在大風的日子,這些懸浮微粒不難被吹散到香港境外大氣裏,也算是眼不見為乾淨吧。但是,香港每年總有些吹微風的日子,就是在這些日子裏,空氣中微粒不斷積聚,終於我們不需要借用剛擦完黑板同學的眼鏡,也不需要走入停泊在鬧市旁邊好幾天又沒有清洗的汽車裏,也可感受到同樣的感覺。

霧景,是大自然現象,不論喜歡與否也要接受。希望大家在朦朧的霧景中,可以體會到大自然的詩意。但在模糊的煙霞裏,卻要清晰地想想,為何近年有煙霞的日子多了,多做研究,去找尋改善這個問題的辦法。

香港霧景

香港霧景



﹝文匯報 2000年1月21日﹞


※ 多謝文匯報之允許,轉載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