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珊瑚承受氣候變化帶來的雙重打擊

珊瑚承受氣候變化帶來的雙重打擊

岑富祥
2018年4月

無論對生態系統或人類來說,珊瑚都有很高的價值。珊瑚礁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棲息之所,支撐著相關的生態系統;沿海的珊瑚礁結構可減緩猛烈風浪帶來的威脅,保護沿岸居民的生命和財產。然而,人為的氣候變化卻為珊瑚帶來雙重打擊。
人類活動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到大氣中,加劇了溫室效應,使地球累積更多熱能,超過九成的額外熱能被海洋吸收,海洋暖化導致珊瑚白化。珊瑚的顏色來自活在其組織內的共生藻,海溫上升會促使珊瑚驅走共生藻,珊瑚因而變白。由於珊瑚的食物主要來自共生藻光合作用的衍生物質,白化中的珊瑚會變得脆弱而容易生病,甚至最終可能會死亡。
此外,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約百份之三十被海洋吸收,造成海洋酸化,海水中的碳酸根離子因而減少,嚴重影響珊瑚的鈣化過程及骨骼生長。
世界氣象組織公佈2016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飆升至403.3 ppm,是過去八十萬年來最高。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全球變暖持續,珊瑚白化事件的平均出現頻率在過去四十年間增加了四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除非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減少,否則所有屬於世界遺產的珊瑚礁可能在2100年之前消失。
圖一
圖一   一隻海龜在大堡礁已白化的珊瑚上游過
(相片來源:The Ocean Agency / 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 Richard Ve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