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應對海嘯來襲

應對海嘯來襲

張旖瑩、卓云希、廖俊傑
2021年4月

在香港這個金融中心,提起地震、海嘯很多人只會聯想到股市或樓市。而真正的海嘯,好像只會出現於遙遠的他方或是災難片中。然而,你是否就完全不會受到地震和海嘯的影響呢?如果你身處地震、海嘯高風險的地方旅遊,一旦海嘯來襲須如何自保?
世界大部分地震都發生於地殼板塊邊緣,板塊與板塊之間互相磨擦、擠壓、移動而不時釋放的能量會以地震波形式傳播開去。強烈的海底地震不但導致地動山搖,更有機會引發海嘯。當嚴重的海嘯衝擊沿岸地區時,海水會急速上漲,出現有如水牆般的巨浪。要注意的是海嘯來到前,海平面可能會急速下降,這是前兆現象,隨之而來的猛烈海嘯波會撞擊甚至摧毁沿岸基建設施,漂浮的雜物例如船隻、車輛殘骸等亦會造成破壞,對人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害。
全球強地震發震地點
圖一   全球強地震發震地點(圖片來源:國際海嘯信息中心)。
香港並非處於活躍地震帶地區,距離環太平洋地震帶超過六百公里(圖一),加上台灣、菲律賓等猶如天然屏障,令到從太平洋大地震產生的海嘯波傳播至香港時所造成的水位升幅有限。自1952年以來天文台錄得海嘯引致的水位上升都不多於0.3米。然而,香港面對的海嘯威脅主要來自南中國海,尤其是呂宋以西的馬尼拉海溝,有機會發生大地震並引發海嘯,強大的海嘯波可於約三小時便抵達香港。幸好,過去一百多年來馬尼拉海溝最強的地震發生在1934年的7.6級地震,當時香港也感到震動,但沒有接獲海嘯報告。在歷史記錄上,香港從未發生過破壞性海嘯,自1905 年以來香港錄得的有感地震亦從未造成傷亡。
良好的地震監測能讓我們有時間準備以應對海嘯。海嘯發生時,如身處於岸邊、海灘或沿岸低窪地區,請留意當地官方發出的海嘯警告,並盡速離開前往內陸地區最少兩公里或地勢較高處暫避。若沒有足夠時間撤離或交通情況不許可,可以棲身於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多層高建築物的較高樓層暫避,直至海嘯警告取消。
現時,由中國承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UNESCO)「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已於2019年11月投入運作,為南中國海周邊的國家及地區提供全天候海嘯監測預警服務。而天文台在香港亦設有地震台網以監測香港及鄰近地區的地震活動。當預料香港受顯著海嘯(即海嘯高度比正常水位高出0.5米以上)影響,而海嘯會在三小時內抵達香港,天文台會發出海嘯警告,提醒市民採取預防措施。詳情可瀏覽「香港海嘯的監測及警告」。
總括而言,香港的地理位置遠離活躍地震帶,過去記錄中海嘯引發的水位異常上升有限,香港受大地震或海嘯侵襲的風險並不高。縱然如此,港人的旅遊足跡遍佈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印尼等地震海嘯高風險的地區,大家都應該居安思危,認識如何應對災難。事實上,過去二十年曾發生的大海嘯有2011年的日本海嘯及2004年的南亞海嘯(圖二、三)。若果想教導小朋友如何應對地震和海嘯災難,可參考由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發行的 COPE 全球災難繪本系列,其內容本地化的中文譯本《地震!》和《走上高地》可在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網站瀏覽。
南亞海嘯
圖二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附近的大地震引發海嘯(俗稱南亞海嘯)摧毁了附近的班達亞齊巿,災後只見餘下的幾棟建築物(圖片來源:國際海嘯信息中心)。
本州以東海域大地震引發海嘯
圖三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以東海域大地震引發海嘯,海水沖毁位於宮城縣石卷市的石之森萬畫館及石卷東正教教堂(紅色箭嘴示意海嘯發生前後在地圖上的位置)(圖片來源:國際海嘯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