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
『沒有風球的日子』
香港天文台台長林鴻鋆博士
乖女:
昨天的電郵已收到,雖然自覺已很久沒有提筆,但突然有一股寫信的衝動,舒坦心中感受。電郵的領域,似乎離不開「視窗」的框框。信紙卻可以多寫幾張,讓「心窗」有較大的開啟空間。祗要提醒自己不要寫得太長氣或老套就是了。
每逢打風掛風球,總是惹來坊間不少談論。想不到遠在美國念書的一群香港兒女也這麼興緻勃勃,閱讀網上新聞,關心老家的事物,是思鄉病作怪嗎﹖
過往幾年風季來得特別遲,今年卻是來得特別早,不單是特別早,更是對香港情有獨鍾,兩個月內兩個風,兩個風掠過香港前後的路徑都有些忸怩,預報的難度非常高。
出任天文台台長不足三年已掛了兩次九號風球,前年「維克托」襲港,妳在香港度過暑假,當中過程還是記憶猶新。這次「瑪姬」同樣是臨門腳軟,由颱風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十號風球始終還是掛不成。
風災得以避免,當然是萬幸而不是萬憾。從科學的角度看,「瑪姬」的造訪更是可喜可賀。大帽山雷達剛落成啟用,甄叔叔在這件工作上花了不少心機,既然大功告成,自然希望有颱風在大帽山和大老山之間穿過,好讓放在兩個山頭的新舊雷達能發揮雙劍合璧的作用,考驗相信是世界第一套利用「雙多普勒」技巧運行的業務系統在探測颱風風場方面的效能。誰不知果然是天公有眼,不消數月,「瑪姬」從老遠數千里外的太平洋應運而至,剛好在兩山之間橫越香港,雙雷達觀測得以大派用場。妙哉妙哉!相比打高爾夫球一桿進洞,或打籃球從後場入樽,其準繩度還要高得多。用足球的比喻,就好比要求曼聯的碧咸從五個足球場長度的距離把皮球彎入網窩。但上天為要顯示祂的技術超凡,還要賣弄花巧,由前門把颱風彎入內陸消散已是司空見慣,祂卻要把「瑪姬」從後門彎出來,回到海面上再轉個圈,擾攘一番才罷休。老天爺的高檔幽默,我等凡夫俗子也祗能寫個「服」字。縱然是經過一番搏鬥,但換來難得的寶貴觀測資料,辛苦一些也是值得的。今番豐收,必定令海外行家羨慕不已。
高興之餘,也少不免有些感慨。從原先的小漁港到現今的大都會,掛風球的傳統,信息依舊,但意義上可能已面目全非。可能是風球警報系統過於成功,太過深入民心的關係,漸漸造成喧賓奪主的現象,風球本來祗是代表影響香港港內風力的強弱,跟颱風帶來的惡劣天氣沒有直接聯繫,但這些惡劣天氣才是影響民生的重要關鍵。現時,很多人所關心的已不再是颱風所帶來的惡劣天氣,而祗是颱風所帶來的風球。如果終有一天預測天氣變成預測風球,身為台長的我,或者也應該及早做好準備,未雨綢繆,在這方面多多操練。有見及此,我便根據現時跡象顯示,加上一些想像力,對超長期風球的發展作出以下的初步推斷。
公元2000年 ─ 天文台一年內掛了九次九號風球,但十號卻始終是緣慳一面。市民認為天文台過於安全至上,虛張聲勢。美國哈佛大學的專家小組做了一份顧問報告,根據電腦模式的模擬結果顯示,由於華南地區的急劇發展,高樓林立,加上沿海水溫的變化,更強的颱風過境,也必死無葬身之地,十號風球所要求的12級颶風,理論上再沒有可能在香港出現。天文台根據顧問報告的建議,取消十號風球。一群「十號風球支持者」在天文台門外通宵靜坐抗議。
公元2200年 ─ 由於每逢九號風球皆有成千上萬的「十號風球支持者」佔據大帽山,在雷達站外非法地豎起桅杆掛十號風球,更引致荃灣一帶的交通擠得水洩不通,天文台決定取消九號風球。一群「九號風球支持者」在天文台門外通宵靜坐抗議。
公元2400年 ─ 「數碼港」空前成功,特區政府決定把境內的大港小港都發展成數碼港,並索性把「香港」改名為「矽港」。維多利亞港終於被填滿,各大小離島皆連成一體,漁船再無容身之地 。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大部份市民都是在家中作業,無論上班、購物或娛樂,完全足不出戶。當最後一條漁船駛離「矽港」後,天文台宣佈取消八號風球。由全港各工會發動的一群「八號風球支持者」在天文台門外通宵靜坐抗議。
公元2600年 ─ 美國專家宣佈已成功地利用基因變換技術克制世紀病毒「H18N168」。並表示縱使偶有失誤,也可以藉著複製人類技術作出補救,市民毋須過份憂慮。由於孩童再不會因打風而著涼,教育署隨即宣佈三號風球之下所有幼稚園照常上課。一群幼稚園學生在教育署門外通宵靜坐抗議,引起家長鼓噪。政府各部門開會商討對策後,決定取消三號風球。一群手持滑浪板的「三號風球支持者」在天文台門外通宵靜坐抗議。
公元2800年 ─ 由於地面環境惡劣,污染監測指數持續偏高,政府忠告市民,如非必要,切勿在地面留連。地下污染庇護站開始有人滿之患,私人地底洞穴價錢直線上升,投機炒賣活動十分活躍。天文台亦要淪為地下組織,再加上天氣服務無人問津,索性連一號風球也取消。一群「一號風球支持者」在地下天文台門外通宵靜坐抗議。
公元3000年 ─ 有證據顯示電子金融風暴是和地面的空氣湍流有關,其中高敏感度的通訊線路特別容易受到干擾。天文台成功地發展了一套電子尺度的超精細數值天氣模式,能夠準確地預測電磁場風暴。天文台因應市民的強烈要求,風雲再起,在互聯網上恢復掛風球的警報服務。
如此長期的預報,當然是純屬天方夜譚。但好處是勝在夠長遠,無責任的討論,錯了也不用承擔後果,樂得風騷。
戲言背後,想深一層,「沒有風球的日子」也不一定絕無可能。隨著社會的不斷演變和科技的日新月異,風球也難免有被自然淘汰的一天。「沒有風球的日子」如何,是進步?是倒退?就祗有留待妳和妳的後人去領略和判斷了。
我寫信的衝動到此為止。其他家中瑣事再透過電郵交待吧。媽媽很喜歡妳送的母親節禮物。緊記下星期便是父親節,千萬不要厚此薄彼,否則我很可能會有另一股寫信的衝動呢!
爸爸
1999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