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百年前一個「震撼」的農曆新年

2018年3月20日

台灣於前年(2016)及今年(2018)臨近歲晚都發生強烈地震,在當地造成嚴重破壞及人命傷亡,香港亦感受到震動。但在農曆新年前後香港感覺最強烈的地震卻是發生在100年前的戊午年大年初三 (1918年2月13日) 下午2時07分的7.3級強烈地震,其震中位於距離香港 300 多公里汕頭對開海面上的南澳島附近 (圖一)。該次地震在香港的震感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1] 的VI 至 VII度,是百多年來香港震感最強烈的地震。而該強烈地震發生後的兩天內先後再出現多次餘震。根據Hong Kong Telegraph 2月16日的報導,2月14日早上四時多的一次餘震最為強烈。香港市民在1918年經歷了一個相當「震撼」的農曆新年。

圖一

圖一 南澳地震震中位置(紅點)及烈度分佈圖
(資料源自丁原章著《廣東和香港地震風險概論》,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地震在南澳和汕頭造成重大破壞和人命傷亡。The China Mail 1918年2月18日報導,汕頭市內本地人的房屋幾乎全部被摧毀,外籍人士住所及建築物亦受到嚴重破壞,一間坐滿觀眾的戲院倒塌,所有觀眾和演員皆無一倖免;多處地面裂開,大量熱水及水蒸汽從裂縫中噴出。地震亦導致一些歷史建築物受到破壞:位於南澳北面的塔嶼小島上的龍門塔頂部被震塌,塔身出現傾斜 (圖二) ,位於南澳深澳鎮紀念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石牌坊被震壞,牌坊頂部塌下。另外,據香港船政署通告,汕頭附近的林莫士燈塔亦在2月13日在地震中損壞。

圖二

圖二 頂層受損的龍門塔:今天成為其中一個記錄了南澳地震的地標 (岑智明提供)



雖然這次地震曾否為廣泛地區帶來海嘯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地震可能引致海底山泥傾瀉而帶來局部海嘯卻有跡可尋: (a)「潮汕自然災害紀略」記載地震發生時「汕頭:地裂土崩,海水騰湧;豐順:潮水化為白色,似飯湯」;(b) The China Mail 2月15日報導,一艘位於離廈門30英哩及水深15噚的輪船感受到明顯震動,另一艘停泊在汕頭碼頭的輪船竟然觸碰到水底;(c) Hugh Anderson Moran牧師曾藏有在中國拍攝的地震災情照片,相信與南澳地震有關[2],照片中可見大量屍體在岸邊(圖三)。

圖三

圖三 Hugh Anderson Moran牧師藏有的中國地震災情照片(岑智明提供)


在香港,根據天文台記錄[3],1918年2月13和14日這兩天共發生了14次有感地震 (表一) ,當中以2月13日下午2時07分的震感最強,持續時間亦最長,而2月14日早上4時26分的震感則僅次,與南澳在其間兩次最強的地震相乎。Hong Kong Telegraph 2月13日報導,地震發生時全香港都感受到震動,幾乎所有建築物都在搖晃,尤其是在中區更出現一片恐慌,多人從猛烈搖晃的建築物湧到街上,更有婦孺受驚暈倒。The China Mail 2月14日報導,在油麻地一女孩在人群驚惶地衝出街道時受傷,送院後因傷不治。

2月14日早上4時26分的震感亦相當強烈。Hong Kong Telegraph 2月14日報導多名市民在睡夢中震醒;香港華字日報2月16日報導有人由碌架床上跌下而足部受傷,而由於食客紛紛逃走而令到茶樓有所損失。

此外,香港多幢建築物在該兩天的地震中受損,天文台總部上層的房間牆壁亦出現數條裂痕[3] 。受影響的建築物大多位於中西區,包括史丹頓街21號 (牆壁處於危險狀態[4])、奧卑利街17號 (出現由頂至底的裂痕[5],牆壁處於危險狀態[4])、伊利近街15及17號 (牆壁出現裂痕[5]及處於危險狀態[4])、荷利活道25號 (牆壁處於危險狀態[4])、中區警署 (牆壁出現裂痕[5] ) 和香港會 (出現裂痕[4] ,有灰泥掉下[6]),柏道2號一幢名為「Breezy Point」的政府宿舍 (原來的一條小裂痕於震後明顯擴闊[5]),而當時位於羅便臣道的聖若瑟書院更因受到嚴重破壞而需要搬遷 (圖四) 。此外,山頂道一間房屋的住客因房屋出現裂痕而需要短暫撤離[7]

圖四

圖四 聖若瑟書院的紀念碑記載了羅便臣道原校址於1918年2月13日地震中受嚴重破壞而需要搬遷


香港雖然不是位於活躍地震帶內,但鄰近的地震亦會影響香港。戰後這數十年香港的有感地震震感都比較輕微,絕大部份的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 V(五) 度以下,但從一百年前引致香港多幢建築物受損和公眾恐慌的南澳地震來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並要以史為鑒,防患於未然。


莫慶炎、岑智明


表一 1918年2月13和14日香港的有感地震[3]
表一


註:
[1] 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 http://www.hko.gov.hk/gts/equake/mms_c.htm
[2] Hugh Anderson Moran 牧師在1909-1918於中國及西伯利亞工作,翻查這段時期的地震記錄,只有南澳地震具有照片中傷亡程度的規模
[3] 1918年天文台台長報告 (http://sunzi.lib.hku.hk/hkgro/view/a1918/348.pdf) - 報告中的震感使用羅西-佛瑞爾地震烈度表(Rossi-Forel scale),該烈度表現時仍在某些地區使用,如菲律賓 (http://www.phivolcs.dost.gov.p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6&Itemid=101)。1918年2月13日下午2時07分的有感地震震感定為羅西-佛瑞爾烈度表1至10度的第6度,與現時使用的「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比對約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VI 至 VII度。表一中其他有感地震以「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表達的烈度乃根據1918年天文台台長報告形容震感的文字而估計得出。
[4] The China Mail 1918年2月14日報導
[5] Hong Kong Telegraph 1918年2月13日報導
[6] Hong Kong Daily Press 1918年2月14日報導
[7]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18年2月14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