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從季風低壓到熱帶氣旋

2013年10月4日

今年 7 月 3 日我們在天文台網誌介紹過季風低壓,當時提到在有利的大氣環境下,季風低壓有可能發展成為熱帶氣旋,今次就讓我們談一談這個題目吧。

季風低壓和熱帶低氣壓在結構上有明顯的差異。一般來說,季風低壓中心的對流活動較為鬆散,大風區域位於低壓外圍。成熟的熱帶氣旋中心的對流活動則較強和持續,而大風區域集中在中心附近。因此當季風低壓發展成為熱帶氣旋時,它的結構會在過渡過程中出現變化。

很多時候,季風低壓擁有多於一個旋轉中心,當中有些旋轉中心會減弱,有些會增強。季風低壓增強時需要有利的大氣環境配合,如微弱的垂直風切變 (即大氣高層和低層的風向或風速沒有明顯差異)、充沛的水氣供應及較高的海水溫度。當季風低壓其中一個旋轉中心的對流活動發展得較強和持續,該季風低壓有機會增強為熱帶氣旋。這類熱帶氣旋在發展初期,大風區域仍會位於其外圍。而當中心附近的對流活動繼續發展,最大風速區域會逐漸由外圍移至中心附近,整個系統亦會進一步增強,成為成熟的熱帶氣旋。

以今年 8 月初影響本港的熱帶氣旋飛燕為例,它源自南海中部一個與季風低壓相關的廣闊雲團。在 7 月 30 日的早上 (圖一),它中心附近的雲團組織較為鬆散,是典型的季風低壓。在 7 月 31 日,它逐漸發展成為熱帶氣旋。天文台在 8 月 1 日早上及下午分別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和三號強風信號,當日飛燕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但中心附近的對流發展仍不是很完整,西面的對流發展較強盛,而東面的雲量較少 (圖二)。飛燕外圍的風勢頗大,這是由季風低壓發展成熱帶氣旋時常見的現象。雖然當日飛燕的中心距離本港超過 600 公里,其外圍雨帶已為本港部分地區帶來強風。在 8 月 2 日,飛燕進一步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它中心附近的對流活動變得更有組織和持續 (圖三)。飛燕在 8 月 2 日晚於香港西南 400 公里外掠過,其大風區域在飛燕增強的過程中逐步集中至其中心附近,由於香港當時處於飛燕的外圍,本港風勢反而在飛燕增強的過程中減弱,天文台在晚上 10 時 15 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李立信、沈志泰


圖一

圖一2013 年 7 月 30 日早上八時的紅外線衞星圖像,顯示有一季風低壓位於南海中部。
(來源:日本氣象廳)



圖二

圖二8 月 1 日早上十一時的可見光衞星圖像,當時飛燕為熱帶風暴,中心西面的對流較強,
但東面的對流發展明顯較弱。(來源:日本氣象廳)



圖三

圖三8 月 2 日早上十一時的可見光衞星圖像,當時飛燕為強烈熱帶風暴,
對流活動集結在中心的周圍。(來源:日本氣象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