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

2010年10月29日

本月當強颱風鮎魚掠過香港時,市民對天文台為何沒有早一些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作出了些討論。

正如給公眾的 「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小冊子說明,一號戒備信號是表示有一熱帶氣旋集結於香港約 800 公里的範圍內可能影響本港。

因此,即使熱帶氣旋進入香港 800 公里範圍內時,不一定需要發出一號信號。我們要考慮風暴是否會對香港有所影響或威脅才發出信號。過去有許多例子,縱使風暴深入警戒範圍,天文台也沒有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原因是根據天文台的判斷,這些風暴對香港並不構成威脅。

鮎魚進入南海後,於 10 月 19 日(星期二)中午左右進入香港 800 公里範圍內。當時鮎魚移動緩慢,大致向西移動,並預料在未來 24 小時繼續採取偏西路徑橫過南海(事實上大致正確)。這樣的移動路徑對香港的威脅不大。

圖一     鮎魚的實況路徑 ' 實綫 ' 及 10 月 19 日的未來廿四小時預報路徑 ' 虛綫 '
圖一鮎魚的實況路徑 ' 實綫 ' 及 10 月 19 日的未來廿四小時預報路徑 ' 虛綫 '


直到 10 月 20 日(星期三)日間,鮎魚才開始以較明顯速度向北移動,移向廣東沿岸。由於鮎魚移近香港,開始對香港構成威脅,天文台在當日下午發出一號戒備信號。隨著鮎魚繼續移近,天文台於翌日早上改發三號強風信號。

接下來的問題當然是如何確定風暴對香港的威脅。我們會考慮幾個因素,其中包括:風暴的移動速度,風暴是否大致移向香港,風暴的強度(一個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或超強颱風),風暴的大風區覆蓋範圖,以及其預測途徑及其發展。

發出信號的工作不是靠猜測的。正如我在 2010 年 9 月 17 日的網誌中描述,天文台同事多年來制定了各種科學工具來推算熱帶氣旋對香港的影響,例如,強風或烈風會於何時開始,以及根據風暴的位置本港的風向會如何轉變。這些工具甚至能間接推算,當有冬季季候風出現時對風暴疊加的影響。

我們在決定發出一號戒備信號時都會考慮所有這些因素。如果太早發出信號,可能會影響部份海上作業羣體的生計及運作。對一個緩慢移動的風暴來說,信號發出的時間如果太長,公眾防風措施可能會因此而鬆懈,到風暴真正吹襲時未能作出最好的反應。如果太遲發出信號,公眾會冒生命和財產的損失。決定發出信號時,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要確保公眾的安全。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陳積祥先生在早前記者招待會上說得好:風暴移動越快,會越早發出信號。



李本瀅


參考

一號戒備信號的意義:https://www.hko.gov.hk/tc/publica/gen_pub/files/tcw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