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從時間球到原子鐘》: 天文台的歷史

由新聞處的戴臣先生 (Mr. A. Dyson) 所撰寫的《從時間球到原子鐘》 (From Time Ball to Atomic Clock) (以英文印製) 簡述氣象史,特別針對氣象科學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及重要發現。

皇家學會 (The Royal Society) 首先於1879年建議在香港設立一個觀象台。1883年夏天,杜柏博士 (Dr. W. Doberck) 及霍格先生 (Mr. F. Figg) 由英國來港分別獲委任為政府天文學家 (Government Astronomer) 及首席助理,並於1884年1月1日開始正式投入工作。

天文台早期在尖沙咀於每日下午一時正投下時間球為航海人士提供報時服務,這個時間球稍後被遷移到訊號山,並一直使用至1933年為止。天文台現時已採用銫原子鐘為市民提供報時服務。

該書刊除了詳述天文台的發展史外,更圖文並茂刊載有關颱風、日治淪陷期間的香港以及天文台不斷添置先進科學儀器等資料。

書刊售價每本港幣34元,可於網上政府書店及政府新聞處刊物銷售小組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