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屬下的一個部門,負責預測天氣,並就與天氣有關的災害發出警告。此外,天文台亦監測和評估香港的輻射水平,以及為廣大市民和航海、航空、工業及工程行業提供氣象服務和地球物理方面的資訊。

歷史:香港天文台自1883年設立以來,迄今已逾百年。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及地磁觀測、根據天文觀測報導時間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等。

熱帶氣旋警告: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是天文台一項重要的工作。在颱風襲港期間,天文台會頻密地向市民大眾、船隻及飛機廣播有關警告,並建議採取各項防風措施。每當有熱帶氣旋影響香港時,天文台會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市民提供有關熱帶氣旋的最新資訊。

氣象服務:天文台的天氣預測總部定時向報界、電台、電視台及有關政府部門提供本港天氣預測的消息。天文台亦負責向市民發出有關颱風、雷暴、大雨、山泥傾瀉、水浸、強烈季候風、火災危險、嚴寒、霜凍及酷熱等惡劣天氣的警告。

當有熱帶氣旋及暴雨影響香港時,天文台會盡可能在發出或取消有關惡劣天氣的信號及警告前先發出預示,讓市民做好防禦措施。

天文台應公用事業公司、公共交通機構、工程承辦商及資訊服務機構等用戶的特別要求,為他們提供未來一星期的天氣預測。

市民對天文台「打電話問天氣」服務的需求殷切,單在2001年內便有超過2000萬人次使用。此外,市民亦可透過「查詢資料電話系統」,經電話或傳真獲取各種氣象及地球物理資料。該系統是一個互動查詢系統,於2001年內有約100萬人次使用。上述兩項服務均提供粵語、普通話和英語的選擇。

天文台在互聯網上設有網站,市民可透過該網站閱覽各類天氣預報、衛星雲圖、天氣圖、各大城市的天氣資料、電視天氣節目、供船舶用的熱帶氣旋警告、雨量分布圖、熱帶氣旋路徑圖、「天文台之友」會員通訊、「厄爾尼諾」及溫室效應資料和香港各區接近實時的天氣資料。在2001年,網站瀏覽次數再創高峰,超過一億頁次,較網站於1996年推出首年增加超過70倍。此外,天文台網站的天氣資訊服務不斷增新及加強,例如天文台近年在網站上增加紫外線指數資料、航空氣象及環境輻射監測等資訊。 另一方面,天文台亦改善網站讓視障人士更容易獲得天氣資訊,除了提供文字版本網頁方便他們使用外,亦在2001年推出有聲網頁,以聲音形式在網上發放天氣資料。為了方便流動電話用戶迅速取得最新天氣預測和警告以及即時天氣資料,天文台亦在2001年推出網站的WAP版本。

本地電視台定期播放由天文台專業人員主持的天氣節目。這些電視天氣節目都是在天文台的錄影室攝製。

「天文台之友」自1996年成立以來,會員人數不斷增加,現已超過3800人。會員對天文台各項服務提出意見,有助天文台認清市民的需要,進一步提高服務成效。「天文台之友」的活動包括定期舉辦科普講座、參觀天文台設施和出版會員通訊《談天說地》。

天文台負責為國際海事組織的「全球海上遇險和安全系統」提供中國沿海和北太平洋西部地區的天氣預測,以及發出惡劣天氣警告,這些信息會透過國際海事衛星每日四次向船隻廣播。每當有熱帶氣旋接近香港時,有關熱帶氣旋的信息亦會透過國際海事衛星向船隻廣播。天氣預測總部每日兩次發出24小時海洋天氣預報,由海岸電台以中頻航行專用電報向區內來往的船隻廣播。天文台亦製備華南海域天氣報告,透過本地和海岸電台廣播。

天文台與一隊參與義務天氣觀測的船隻保持緊密聯絡。船員在航線沿途觀測天氣並將資料送回天文台和各地氣象中心,所需的氣象儀器則由天文台供應。天文台每年都會對其所提供的海洋氣象服務進行調查。船隻提出的問題會刊登於《香港志願觀測船舶通訊》內。此外,該通訊亦報道新設立的海洋氣象服務的消息。

天文台為南海北部一個指定的飛行區提供氣象服務,及發出有關雷暴、結冰、風切變及湍流等惡劣天氣的警報。天文台為航空用戶提供自動資訊服務,讓他們隨時獲取飛行文件、最新天氣預報與警報及其他有關資料。在有需要時,天氣預報員會提供天氣簡報予機師及其他用戶。

天文台定時透過一個航空氣象服務聯絡小組的會議,與航空公司和航空用戶保持緊密聯繫,並定期編印通訊,介紹航空氣象服務的最新發展。

氣象觀測:訓練有素的觀測員在天文台總部、機場氣象所及京士柏氣象站進行各種氣象要素的地面觀測。天文台的自動氣象站網由67個遍布全港的自動氣象站組成。在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台的合作下,黃茅洲、沱濘列島、內伶仃島和外伶仃島上亦設立了利用太陽能運作的自動氣象站。

京士柏氣象站利用氣球攜帶的探空儀器,定時量度由地面至約30公里高空的風向、風速、氣溫、氣壓及濕度。

座落於大帽山的多普勒天氣雷達在1999年初投入服務,能監測本港500多公里範圍內的惡劣天氣。結合大老山雷達的數據,可計算出香港境內風向和風速的資料。

天文台的衛星接收系統分別接收由日本地球同步氣象衛星和中國風雲二號衛星所拍攝得的雲圖,提供位於亞洲、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上的惡劣天氣資料,如熱帶氣旋、冷暖鋒、雷暴和大雨等。

天文台利用包括風探測儀器、雲冪儀及跑道視程透視表等儀器,不斷監察香港國際機場及其鄰近地區的天氣。而位於大欖涌的機場多普勒天氣雷達,可就微下擊暴流及雷暴引發的風切變作出警報。

通訊及資料處理:香港天文台使用直線電路不斷與東京和北京的氣象中心保持聯絡,交換即時氣象觀測資料。天文台亦廣泛利用互聯網,與海外氣象服務機構交換其他氣象資訊。天文台利用UNIX電腦系統,處理從「全球電信系統」、「航空專用電信網」、「世界航空區域天氣預報系統」及香港各自動氣象站收到的資料。電腦亦可繪製天氣圖、提供各種客觀的天氣預報指引,以及傳送本地天氣報告及警告信息。氣象數據則貯存於磁碟及磁帶上,以供日後氣候研究之用。

氣候資料服務:天文台印行天氣觀測摘要及氣候分析資料,可供本港及海外研究人員在策劃及工程等方面作參考之用。對於訴訟所需的天氣資料,天文台會簽發正式的證明文件。

世界氣象組織委派香港天文台作為南海的海洋氣象資料中心。從事離岸海域工程的公司,可從天文台獲得有關海洋氣候的資料。

氣候變化:天文台參與多項關於全球氣候變遷的本地或國際研究計劃,包括在香港上空測量臭氧廓線,為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大氣監測計劃」提供資料,並於1999年10月開始提供紫外線指數給市民。此外,天文台亦密切注意「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等氣候現象的發展和對香港的影響,並提供實驗性的長期天氣預報。

水文氣象學:天文台的雨量測量站網絡(包括人手操作和自動雨量站兩種)記錄香港各區的雨量,其中由111個自動雨量器蒐集得的即時雨量資料,在當局考慮是否發出有關暴雨、水浸及山泥傾瀉的警告時十分有用。此外,天文台、渠務署和水務署合作設立一個水位和雨量自動監測系統,以便在新界北部進行水浸監測及河流流域管理工作。天文台在水文氣象的工作亦包括計算香港的「最大可能降水量」。

海洋學:天文台設有一個潮汐測量站網絡以提供潮汐、平均海平面和風暴潮的資料,並利用電腦數值模式來預測風暴潮。天文台亦每年出版《香港潮汐表》。

授時服務:天文台的銫原子鐘是用來訂定本港的時間標準。該鐘所報時間與位於法國的國際度量衡局所規定的國際時間標準比較,每日相差不超過一微秒。天文台透過互聯網、「查詢資料電話系統」及本地各電台提供授時服務。市民可透過互聯網,以天文台的銫原子鐘為依據,較準私人電腦的時鐘。

地震學:為了監測香港附近的地震活動,天文台在境內設有八部記錄短周期震動的地震儀。此外,在地質不同的地點,亦裝置了三部強震加速儀,所得的地面加速度資料可應用於結構設計方面。

天文學:天文計算所得的結果,每年均刊載於《香港天文台年曆》內。天文台亦就重要天文現象發放新聞稿。

輻射監測與評估:天文台自六十年代開始監測大氣層、雨水及食水的放射性水平。在1987年,監測工作擴展為一項全面性的「環境輻射監測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測量廣東大亞灣核電廠投產前後香港環境中的輻射水平,而工作項目則包括定期蒐集空氣、水、土壤和食物的樣本以及測量這些樣本的放射性。1987至1991年期間所得的測量結果已在1992年出版的報告中發表。自1992年起,天文台定期編製輻射監測年報。

一個實時量度本港環境伽馬輻射水平的「輻射監測網絡」已投入運作。天文台除了每日向傳播媒介發放過去24小時不同地點的平均輻射數據外,亦將所錄得的資料刊印於輻射監測月報及年報之中。

培訓及教育:天文台為員工及海外氣象機構的人員提供各類氣象訓練,亦為員工及其他政府部門的職員開辦輻射測量和輻射防護課程。天文台設有一所交通便利的資源中心,方便市民索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