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傑出氣象學者科普講座專輯

傑出氣象學者科普講座專輯

中國在氣象科學上的發展要比世界其他古文明更早更輝煌。家傳戶曉的夏禹治水、二十四節氣、孔明借箭等都反映了中國人數千年來對氣象科學的關注或成果。適逢今年是香港天文台成立120週年,為了凸顯華人在大氣科學領域的貢獻,和提高香港市民對天氣現象的興趣,香港天文台與香港科學館聯合主辦一個有關氣象科學的講座專輯,由來自國內外知名的華裔氣象學專家,透過一系列講座將不同專題的氣象科學知識深入淺出地向觀眾講解。

林超英先生的講座由於反應非常熱烈,在一月尾增加一場。另外新增美國太空總署劉家銘博士一講。敬請留意下列更新的講座日期。

講座日期

地點: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地址: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二號香港科學館

時間:2:30pm - 4:00pm

即場免費入座,座位先到先得

題目及講者 日期
剖視厄爾尼諾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
劉雅章教授

(語言:粵語)

18.10.2003
(星期六)
冷暖風情:東亞季風面面觀

美國海軍研究院氣象學系
張智北教授

(語言:普通話)

19.10.2003
(星期日)
颱風活動解碼

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
陳仲良教授

(語言:粵語)

25.10.2003
(星期六)
風雲之變:青藏高原對中國大氣環流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吳國雄院士

(語言:普通話)

15.11.2003
(星期六)
追蹤氣候變化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
丁一匯教授

(語言:普通話)

29.11.2003
(星期六)
氣候與生物:誰主浮沉

香港天文台台長
林超英先生

(語言:粵語)

6.12.2003
(星期六)
從太空為地球把脈

美國太空總署哥達德航天中心大氣實驗室主管
劉家銘博士

(語言:粵語)

17.1.2004
(星期六)
氣候與生物:誰主浮沉

香港天文台台長
林超英先生

(語言:粵語)

31.1.2004
(星期六)

查詢電話:2732 3223 (香港科學館)

     2926 8240 (香港天文台)

講座內容

剖視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文『聖嬰』的音譯,是指赤道太平洋每數年發生一次的現象。它的主要特徵是區域內較正常暖的表層海水由南美洲海岸向西伸展至太平洋中部,令地球上多個地區包括東南亞的天氣發生顯著變化。由於厄爾尼諾對全球的大氣和海洋環境有重大影響,所以在近數十年已成為氣象和海洋學家的熱門研究課題。厄爾尼諾亦是一個預測未來數季氣候變化的有效工具。

講者利用氣候紀錄捕捉上世紀所發生的厄爾尼諾事故,描繪出在一個典型的厄爾尼諾循環的不同階段的大氣–海洋系統的變動,並對多種大氣–海洋與厄爾尼諾的關係提出簡單的物理解釋,進而討論這種關係對厄爾尼諾的時空發展的含義。講者亦會評論厄爾尼諾對於亞洲的風、雨和氣溫的影響,並報道它的最新狀態及其未來發展的預測。

冷暖風情:東亞季風面面觀

亞洲–澳洲季風系統是全球最大的環流系統之一,它影響地球大範圍的表面及全球三分之二人口的日常生活。香港的天氣,尤其是冬季和夏季,部分或完全地受到季風的影響。這個講座縱覽季風的結構,利用簡單氣象概念來講解驅動季風的基本過程,並討論季風影響天氣變異的後果。

颱風活動解碼

熱帶氣旋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大尺度環流(範圍一千公里以上)、大氣熱力學條件及海洋狀況的支配。西太平洋北部大致滿足上述條件的後兩項,因此大尺度環流的任何轉變支配了熱帶氣旋形成的位置、發展和移動路徑。這個講座討論不同時間尺度(數月至十數年)的大尺度環流的變化。雖然這些變化的基本物理機制還有待確定,但上述的假設已能解釋熱帶氣旋在季節間至年際的變異。所以熱帶氣旋活動 (形成、發展和動向)的變化和大尺度的大氣海洋環境變化是息息相關的。

風雲之變:青藏高原對中國大氣環流的影響

中國位於東亞季風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壓東側偏北風影響,天氣乾冷;夏季受來自印度洋、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天氣濕熱。在對流層副熱帶地區存在高壓系統,稱為副熱帶高壓,或簡稱副高。東亞季風的活動與副高的位置和形態密切相關,同時又受到青藏高原的顯著影響。

青藏高原位於副熱帶地區,面積佔中國的四分之一,冬季是大氣的冷源,夏季是大氣的熱源。在高原上空的空氣冬天下沉,夏天上升,對周圍的大氣起排放和抽吸作用,調節著季節變化,增強東亞季風。青藏高原熱力狀況的異常能誘發副高活動的異常,是影響中國和全球氣候異常的一個重要因素。本講座將會深入淺出地探討這些問題。

追蹤氣候變化

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這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增強的溫室效應共同引起的,但近五十年的氣候變暖則主要由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現在的預測表明,未來五十至一百年全球和中國的氣候將繼續向變暖的方向發展。

近百年的氣候變化已經令全球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帶來了重要的影響,未來的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是長遠而巨大的。本講座會嘗試探討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並分析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以克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氣候與生物:誰主浮沉

盤古初開,地球的大氣成分是怎樣的?生命出現後,二氧化碳、氧、臭氧及甲烷的濃度發生甚麼變化?大氣層和生物圈怎樣共同演化?溫室效應如何影響地球表面的溫度?臭氧為甚麼重要?世界越來越熱,還是越來越冷?全球變暖是否只是環境保護者虛報的錯覺?生物進化與大氣層是否緊緊相連?植物和動物在調節地球氣溫方面起著甚麼作用?人類在當中的角色又如何?本講將逐一討論這些問題,讓聽眾自行思考。

從太空為地球把脈

講者利用太空觀測地球的數據,探討與全球轉變相關連的基本科學理論和社會問題。並簡介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地球科學計劃的理念和未來廿年的工作。講者亦會說明區域氣候變異及東亞區域,尤其是華南地區的環境問題,例如生質燃燒、城市污染、及沙塵暴與亞洲季風的可能相互作用。 

 

 
香港天文台120週年紀念活動
香港天文台
 120 週年
紀念活動


香港天文台
香港
天文台

香港科學館
香港
科學館

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