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颱風溫黛 ─ 口述親身經歷 (1962年)

翁志明先生

長洲曾經是個繁盛漁港,於島上出生長大的我,現為離島區議員,小時候也曾經歷過海上討生活的日子。我們家有一艘可載三人的小船,父親會在附近海面捕蝦,製作梅蝦蝦膏,我十來歲時也曾在船上幫忙。當知道打風,就要立即繞到東邊上岸,風浪大的時候,就好像坐在機動遊戲海盗船一樣。

回到岸上的木屋,雖然也不甚穩固,總比身家性命全在海上的漁民安全一點。長洲到較後期才有避風塘,漁民若錯判風暴的威力,或者遇上「回頭風」,代價可能就是付上性命。溫黛、瑪麗來襲時,漁民、艇戶死傷慘重,我耳聞目睹、全家罹難的也為數不少。長洲未填海時,船艇往往被沖到岸上,試過打風後在沙灘上見到嬰屍,遠看還以為是塑膠玩具。

我家住的是東堤那邊的木屋區,結構簡陋,所謂地板,都是用山上運來的黃泥鋪成,屋頂多是鋅鐵、瀝青頂,每當風暴來襲,就要用纜索紮緊,否則整個屋頂真會如紙鳶般,被強風捲走。八兄弟姊妹中,我是二哥,風暴肆虐,吹得木屋轟轟作響,年幼弟妹尖叫哭鬧,我自己心底怕的卻不只強風巨響。心情都是以驚慌為主,擔心木屋吹倒了會無所容身,就算只是損壞,也要自行處理,沒錢就要靠賒借去維修。那時候人人清貧,打風後整個長洲也氣氛慘淡。

長洲有自發成立的後備消防隊,始終長洲是個離島,打風時島民就要自救了!

遠離市區,小島更需要互助自救。部分未有駛出九龍避風塘的小艇,街坊會合力把船推上岸,一些漁民也會上岸投靠親友暫避,尤其婦孺會留在屋中。六七十年代,堤圍較低,浪會捲到近海的屋中,渠務、去水設施亦未盡完善,水浸是打風期間常有的事。風雨交雜中,還要面對電力中斷:從前為長洲供電的,是「長洲電力公司」,一旦電纜被吹倒或受到破損,當區便告停電,惡劣天氣下難以快速搶修;電話線更可能一停數天,即使重開,定必以緊急服務優先。長洲有自發成立的後備消防隊,遇上風災會著上全副裝備,雨衣水靴,看看哪裡有需要幫忙的地方。災後塌樹處處,也是居民自發去清理。溫黛吹襲時我也有去鋸樹,直至現在鄉委會還是會去幫忙清理,也會開放會址讓災民暫避。始終我們是離島,一定要守望相助。

隨著小島的急速發展,近年「吹走屋頂」的場面已不復見,但離島的交通,仍是打風時最大的問題。停航與否還是要看海面情況,有時只是三號強風信號,長洲船也要先試船,風浪大一樣要停航。趕搭尾班船的景象似乎幾十年如一,但近年的颱風威力跟過往難以相比。近十年都運氣好,颱風對長洲影響不大,相比其他地方下我們也算幸運了。

﹙口述文字節錄自「香港颱風歷史圖片展」場刊《風訊》,特別鳴謝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