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加強雷達及衛星圖像服務
2025年3月31日
天文台今日(2025年3月31日)進一步加強其網站上的雷達及衛星圖像服務。128及256公里範圍的雷達圖像更新頻率由原本每12分鐘加密至每6分鐘一次;而64公里範圍除了離海平面3公里高的降雨率圖像外,亦增設2公里高的圖像(圖一),讓市民更好掌握大氣低層的降雨情況。另外,覆蓋亞洲西部的風雲-4B衛星圖像更新頻率由原本每小時加密至每15分鐘一次(圖二);同時增設「全日可見光」衛星圖像(圖三)及韓國GK-2B衛星的氣溶膠光學厚度圖像(圖四),以加強監測華南及南海北部的天氣和能見度。雷達及衛星圖像加強版服務會在「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更新時陸續推出。
圖一 2025年2月11日晚上的天氣雷達圖像,當中離海平面2公里高的圖像(左圖)比3公里高的圖像(右圖)顯示更多雷達回波,更清楚反映大氣低層雨區的發展情況。

圖二 覆蓋亞洲西部的風雲-4B衛星圖像更新頻率由現時每小時加密至每15分鐘更新一次。

圖三 由於傳統可見光衛星圖像在夜間未能提供,利用深度學習模型生成的「全日可見光」圖像可加強夜間天氣的監測。圖中顯示2024年9月5日約晚上8時的「全日可見光」圖像,有助分析超強颱風摩羯的螺旋雲帶。

圖四 韓國GK-2B衛星的氣溶膠光學厚度圖像幫助監測華南及南海北部的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