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支持聯合國「全民預警倡議」及新國際技術標準
2025年3月24日
獲世界氣象組織任命,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楊漢賢自2024年年中起擔任新成立的「多災種早期預警和服務提供技術指導」專家組的其中一位副組長。該專家組的第一個任務是協助世界氣象組織為早期預警服務制定新的技術規則,以支持聯合國的「全民預警倡議」。楊漢賢一直積極參與其中,有份領導起草小組開展制定早期預警服務新技術規則的工作,包括去年九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技術規則起草小組第一次會議、十一月於網上進行的區域協會草案簡報會及後續與秘書處的一連串電郵討論。已退休的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黎守德,以短期兼職形式一起參與上述的起草工作。黎守德在公眾氣象服務及防災減災領域有豐富經驗,過去積極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及颱風委員會的相關工作。在今次編寫技術規則條文時,提供了不少精闢見解和關鍵意見。
黎守德、楊漢賢兩人亦師亦友,在歷史任務完成之際,分享了一些想法。黎守德說:「這或許是我的未竟之業。2008年緬甸受颱風吹襲,風暴潮導致數以萬計的人喪生,是我預報員生涯中最痛心的事情。這場慘劇令氣象界上了代價高昂的一課,讓大家知道全球必須齊心協力確保關鍵的預警能傳遞至世界每個角落。在緬甸災難後近20年聯合國才建立所需的框架,雖遲,但至少未為晚也」。香港多年來受無數的颱風和暴雨威脅,天文台在早期預警服務方面累積了豐厚經驗,楊漢賢認為這正是天文台貢獻國際社會及分享專業知識的好機會:「雖然過去大半年經常為了國際事務而廢枕忘餐、風塵僕僕,但因緣際會,能幫助世界促成一件好事,以及從中所贏得的知識、經驗和人際關係,全屬難能可貴,可遇不可求。回頭再看,都是值得、值得!」
新技術規則的建議草案於今年(2025年)3月18至20日,在世界氣象組織「天氣、氣候、水文、海洋及相關環境服務與應用委員會」特別屆會上正式諮詢成員意見,經修訂後獲得大會通過,及後會按計劃於今年10月呈上世界氣象組織特別大會議決接納。如一切順利,新技術規則可望於2027年開始實施。
「全民預警倡議」是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發起的全球倡議,旨在通過拯救生命的早期預警系統,確保到2027年年底所有人都能免受災害性天氣、水或氣候事件的影響。倡議建基於四大支柱之上,這亦是建構於有效的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的基石上:
第一支柱 - 災害風險認識(由聯合國減災辦公室牽頭)
第二支柱 - 觀測、監測、分析與預測(由世界氣象組織牽頭)
第三支柱 - 警告發布與傳播(由國際電信聯盟牽頭)
第四支柱 - 防備及應對能力(由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牽頭)
古特雷斯於2022年世界氣象日(3月23日)明確表示:「聯合國將帶頭採取新行動,確保未來五年內地球上每個人都能受早期預警系統保護」。為實現「全民預警倡議」下所有人都能免受災害性天氣、水或氣候事件影響的目標,世界氣象組織著力修訂技術規則,促進各成員於2027年起確定及提供所需的預警服務。
2024年9月23至27日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的技術規則起草小組第一次會議
(後排左三:楊漢賢;右二:黎守德)
2024年11月25日為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協會(區域二:亞洲)舉行的技術規則草案簡報會
(第一行左二:楊漢賢;第二行右三:黎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