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時間軸
星期四, 2020年10月29日
有沒有留意天文台的天氣預報,會以一些時間術語去描述或表達天氣變化?你對常用的時間術語有又多了解呢?就以下列在上午11時45分發出的天氣預報作為例子:
這例子中,預報沒有使用較為常見,意義清晰的「早上」、「下午」和「晚上」,而是使用了相對的字眼「稍後」。其實「稍後」和「初時」所指的分別是預報期的後半和前半部分。什麼是「預報期」?那便要細看預報文稿中的第一句。如上例:「... 下午及今晚天氣預測」,由於預報期只有約12個小時,「初時」大約指正午12時至下午6時之間的時段,而「稍後」則代表預報期剩下來的另一半,即下午6時至午夜12時這個時段。
除了以上的時序描述之外,天文台提供的「天氣展望」和「九天天氣預報」中的天氣概況,也會用上「...(上一句)...,隨後兩三天 ...」等的相對性時間術語作描述。就這種時間句式而言,「隨後兩三天」是指過了(上一句)的時效之後的兩三天。套用在例子(一)中,(上一句)的時效是「明日」,那麼「隨後兩三天」即是指「後日」起計算的兩三天。再以圖一的時間軸說明:假設該天氣展望是在星期一發出,整句的時效解碼後便是:「星期二雨勢 ...,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驟雨 ...。」為避免句子過於累贅,適當地用上相對時態是可以理解吧。對於電子傳媒來說,每一秒鐘的廣播時間都非常寶貴,新聞信息來得愈短愈好,聽眾亦愈容易吸收。科學以外,適量精簡天氣預報文稿都是預報員需要學習和兼顧的。

圖一 以時間軸表達例子(一)的預測內容
同理,天文台習慣上不會硬性規定把一週中的每一天都在天氣預報中寫出來,而是會較彈性地分為三個部分﹕「初期」,「中期」及「後期」,分別指星期日至星期二、星期二至星期四,及星期四至星期六。此外,「週末期間」代表相連的星期六及星期日,而「接近週末」則是指週末前的星期四至星期五這個時段。雖然各時段會有些重疊,但市民一般都能理解,亦易於記憶。
在初秋的日子,有時一天之中可以上午感受炎熱陽光,下午經歷驟雨及雷暴,而晚上則乘上微涼的秋風,天氣不同的變化在時間軸之上表露無遺。下次看天氣預測時也不妨多留意當中時間的描述,相信會對細緻的天氣變化掌握更多呢。
伍楚穎 沈志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