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南下的雷雨帶
星期五, 2019年5月10日
華南地區在剛過去的4月大雨連場,有時更伴隨著狂風雷暴及冰雹。預報員當然希望能準確預測天氣,然而要百分之百準確預測強對流天氣在何時何處發生,對預報員來說仍是一大挑戰。即使預報員一早料到華南廣泛地區的氣象條件有利產生雷雨,但香港的面積相對華南而言細小得多,要預測到時雷雨會否影響香港,就好比要預測一壺開水的氣泡在哪個位置出現一樣,不確定性很高。這個月,眼見強雷雨區在香港附近不斷設下十面埋伏,預報員幾乎每天都過得驚心動魄。今次先談談幾場雷雨從內陸南下影響香港或附近地區的例子。
4月11、16、19、20、22日:
雷達圖像上可見這幾次的雷雨區走勢相似,同樣是在廣東內陸發展並向南移動,靠近沿岸地區。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高空擾動或低壓槽推動,使內陸地區形成的雨帶向南推進。然而,大家從這幾天的雷達圖像上可以看到,雨帶中並非每個位置的降雨率都一樣,而雨帶南下時,強度往往有複雜的變化。
以11日為例,強雷雨帶導致廣東多處出現冰雹,但由於雷雨帶東移速度較南移速度快,大驟雨主要影響新界北部,部分地區雨量超過70毫米。雷暴警告、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及新界北水浸特別報告曾一度生效。
4月11日的雷達影像
在19日同樣有雨帶從廣東北部向南推進並橫過本港,較強的雨區在香港東部經過,但雨帶的西部出現「後向傳播」,即有新的對流單體在原來的雨帶末端產生和發展。天文台曾發出雷暴警告及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4月19日的雷達影像
20日的情況更讓預報員坐立不安。前一天的大雨過後,晚上本港受到較涼的東風影響,大氣相對較穩定。然而在20日早上,強雨帶再度在華南北部出現並向南移動,而本港也由東風轉吹南風,暖濕氣流增加了大氣的不穩定度,有利雨帶的維持及發展。一直密切監察著強雨帶的預報員,先後發出多個警告信號,更當機立斷提早發出了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4月20日的雷達影像
至於16日和22日,前者的雨帶雖然穩定地橫過香港,但大雨主要集中在香港以南海域。後者由於高空反氣旋的保護,雨帶還未到深圳已減弱並遠離了。
4月16日的雷達影像
4月22日的雷達影像
從以上個案可見,早在雨帶距離香港仍有數百公里、本地天氣可能仍是風和日麗之時,預報員已不斷分析各種實況數據,根據預測情況準備 — 特別天氣提示,並推算發出警告信號的最佳時機。兵臨城下,最佳時機往往就在電光石火之間。然而,面對每次都獨一無二的變化,若等到雨帶確實來到香港附近才發出,固然能提高警告的準確性,卻失去預警的作用。若太早發出便會增加空報的機會,同樣影響市民。而有時準備好的「特別天氣提示」,最終卻因雨帶減弱而未能派上用場。這數次從北面靠近的雨帶已算是「明刀明槍」;下次再談其他例子,例如雨區的移動如打游擊戰般飄忽,讓預報員更頭痛。
莊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