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气象服务
引言:
一八八四年天文台刚成立不久即以一套「圆柱形、球形和圆锥形」信号向港内船舶提供南海出现热带气旋的警告。这是天文台在香港提供的最早期海洋气象服务。至一九一五年,海洋天气预报首次透过无线电报向船舶广播。海港气象服务的雏形在天文台早期历史中已经存在。服务包括检查和校准船上的时钟。一八九二年更聘用了一名专责巡视港内船舶的人员。
随着时代进展,香港已经成为举世最繁忙的海港之一,每日有超过100艘远洋轮船进入本港。这些轮船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都能安全运作对香港的繁荣有很大的作用。在本港海域之内渡轮及驳船来往频繁,愈来愈多人喜欢驾驶帆船及参加其他水上运动。今日天文台为航行于公海上的国际船舶、沿岸海域的渔业和钻油业、以及离岸的运输与康乐活动提供海洋气象服务。
海洋天气预报与警告:
天文台的天气预测总部每日发出两次船舶天气预报。预报内容包括烈风或以上风力的警告、重要气象特征的概述及在南海与北太平洋西部上十个海洋区域的天气与海面状况之24小时预报。图一显示这些预报区域。这些预报由海岸无线电台透过中频航行专用电报,一套发布航行资料的国际性广播系统,向区内航行的船舶广播。每天发出六次的华南海域天气报告由本地电台广播。报告内包括有对强风、雾及灾害性天气的警告和关于风、重要天气及海面状况的24小时预报和其后24小时展望。此项报告为华南沿岸七个捕鱼区而发,各区范围见图二。一些沿岸和岛屿上气象台站发出的最新天气报告亦列入此项报告之内。
每逢星期六、日及其他公众假期都会发出香港海域天气报告,但在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期间,此项服务则会暂停。报告特别为驾驶帆船及小艇人士提供本港海域各区包括风的天气资料。
天文台为满足特别用户要求而发出专用预报。例如应在华南离岸海域操作的钻油台要求而特别发出长达七天的天气及海面状况预报。为了提供这些专门服务,天文台自一九八五年开始应用数值模式预报中国沿海及北太平洋西部的海浪情况。
当有热带气旋集结在北纬10至30度及东经105至125度之间的时候,天文台即为船舶每隔3小时额外发出一次警报,详细列明热带气旋的位置与强度,并预报其移动途径和所引起的风和海浪情况。警报亦透过中频航行专用电报广播。
此外,天文台透过国际海事卫星广播,为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一带船只提供气象预报和警告。这项服务是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的一部份。其中天文台负责发出南海及邻近区域的天气概况和预报,包括烈风或以上风力的警告。当有热带气旋在赤道至北纬30度及东经100至125度范围内出现时,天文台更额外每日四次发出有关报告,内容包括该热带气旋的位置、强度、未来动向等详细资料,以及风和海浪情况。
天文台应领航员与渡轮公司的要求提供专业意见,亦会经安排为船赛提供专用预报。天气预测总部亦负责应救援协调中心要求为海面搜索及救援行动提供气象资料。 如果香港海面出现泄漏燃油事件,天文台会应海事处要求为该处发出关于风、天气情况、海面状况、海浪高度、海面温度、风暴潮及异常潮流的12小时预报。
志愿观测船舶及海港气象服务:
船舶发出的天气报告为分辨天气系统提供不可缺少的资料,对制定海洋区域天气预报和及时发出灾害性天气警告尤为重要。天文台参与世界气象组织之下的志愿观测船舶规划,于一九四九年开始建立一队以本港为基地的志愿天气观测船队。目前仍然维持一队为数约70艘航行于香港与世界各海港之间的商船队伍。天文台供应气象仪器给这些商船,而船上人员则定时将天气报告拍发给邻近的海岸无线电台或地面卫星站,再转送至各气象中心。天文台提供海港气象服务给所有本港志愿天气观测船舶。海港气象主任在船舶留港期间会上船巡视,检查气象仪器并向船员提供气象方面的意见和有关刊物。海港气象主任亦负责与船公司保持紧密联系。
属于其他国家的天气观测船舶在留港期间亦可接触海港气象主任,安排气压表的例行检查及索取船舶报告天气电码的副本与各种天文台出版的刊物。
由一九八九年开始,天文台每年向船长发出问卷以搜集他们对天文台海洋气象服务的意见。天文台亦由一九九三年开始出版通讯,回应上述问卷调查中提出的问题以及介绍天文台最新的海洋气象服务。
海洋气候摘要:
船舶观测的资料对研究海洋区域的气候十分宝贵。香港天文台是世界气象组织指定全世界八个收集海洋气象资料及编纂海洋气候摘要中心的其中之一。香港的负责范围是由赤道至北纬30度及由东经100度至120度的南海部份。
在世界气象组织之海洋气候摘要规划安排下,天文台会检定香港志愿观测船舶天气观测报告的质量,然后在英国和德国的全球资料收集中心协调下与各会员交换资料。自一九五五年至今,香港天文台总共收集了超过190万份船舶天气观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