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文台正式使用电子气象观测记录本

2015年1月2日

香港天文台机场气象所于 2015 年 1 月 1 日开始正式使用全新的“电子气象观测记录本 (METAR/SPECI)”,沿用了逾百载的手写气象观测记录本 (天文台同事俗称的”天簿”)时代正式终结。天文台现存最早的手写气象观测记录为1919年蚊尾洲的观测,而机场气象观测记录则可追溯至1946年战后的启德机场年代,是天文台历史最长久的手写气象观测记录本之一。

在机场气象所的观测员需要最少每半小时一次发出机场观测报告,在突变的天气情况下也需即时发出特别观测报告。新的电子记录本能从机场观测系统数据库中自动抽取所需的气象数据,机场观测员只需补上余下的目测数据便可完成官方记录本的制作,效率大大提高。另外在多变的天气情况下,机场观测员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观测及发出报告。同时电子记录本亦允许同事利用程式协助保障气象记录的质量,较诸以前完全依赖人手作检查更方便及可靠。电子记录本亦可以节省不少储存空间。新的电子记录本提升了观测报告的管理效率,同时减少用纸支持绿色办公室。

图一

图一: 早期的手写气象观测记录本。左面是1946年的启德纪录本,而右面1919年蚊尾洲的纪录本更是天文台现存最早的气象观测纪录本。

图二

图二: 2015 年 1 月 1 日香港国际机场的第一份官方电子观测记录 ( 香港时间早上 00:30 - 0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