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二零二三热带气旋 > 二零二三年的热带气旋回顾

二零二三年热带气旋

2.1 二零二三年的热带气旋回顾

2.1.1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

二零二三年有19个热带气旋影响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即由赤道至北纬45度、东经100至180度所包括的范围),远少于1961-2020年约30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全年有11个热带气旋达到台风或以上强度,少于1961-2020年约15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其中有五个热带气旋更达到超强台风程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85公里或以上)。

图 2.1 是二零二三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热带气旋数目之逐月分布。

二零二三年内有六个热带气旋在中国登陆,其中一个在香港300公里内的华南沿岸登陆,两个横过台湾。两个登陆菲律宾及一个登陆越南。五月至六月的超强台风玛娃(2302) (图2.3) 是二零二三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最强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50公里,而最低海平面气压为900百帕斯卡 (表 4.1)

2.1.2 香港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

在二零二三年的19个热带气旋中,有10个出现在香港责任范围(即北纬10至30度、东经105至125度),少于1961-2020年约16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 (表2.1),当中有三个在香港责任范围内形成。年内,香港天文台总共发出314个供船舶使用的热带气旋警告 (表4.2)

2.1.3 南海区域内的热带气旋

二零二三年共有七个热带气旋影响南海区域(即北纬10至25度、东经105至120度),少于1961-2020年约12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当中有两个在该区域形成。

2.1.4 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

二零二三年香港的台风季节始于七月十五日,随著热带低气压泰利(2304)于当天早上移向南海北部,天文台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十月九日下午热带低气压小犬(2314) 进一步远离本港及减弱,二零二三年台风季节随著天文台当天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而结束。

年内共有五个热带气旋影响香港 (图2.2),略少于1961-2020年约六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 (表2.2)。这五个热带气旋分别为七月的台风泰利(2304) 及超强台风杜苏芮(2305)、八月至九月的超强台风苏拉(2309) 及强台风海葵(2311)、九月至十月的强台风小犬(2314)。在苏拉影响香港期间,天文台在九月一日发出十号飓风信号,是年内发出的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也是继二零一八年山竹后再次发出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在小犬及泰利影响本港期间,天文台分别发出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及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而杜苏芮及海葵引致天文台发出一号戒备信号。

2.1.5 热带气旋的雨量

二零二三年热带气旋为香港带来的雨量(即由热带气旋出现于香港600公里范围内至其消散或离开香港600公里范围之后72小时期间天文台总部录得的雨量)共为1427.8毫米 (表4.8.1),约占年内总雨量2774.5毫米的百分之51.5,是1961-2020年长期年平均值704.2毫米的两倍以上。

根据上述的定义,强台风海葵(2311)为香港带来的雨量为641.1毫米 (表4.8.1),是年内雨量最多的热带气旋,打破了一九九九年台风森姆的616.5毫米的纪录,成为自一八八四年有记录以来为香港带来最多雨量的热带气旋。

2.2 每月概述

这一节逐月介绍二零二三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概况。影响香港的各热带气旋及伤亡报告则详述于 第三节

一月至三月

二零二三年一月至三月并无热带气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上形成。

四月

一个热带低气压于四月十一日早上在马尼拉以东约6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45公里。该热带低气压大致向西移动,翌日在菲律宾中部减弱为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珊瑚(2301)于四月二十日凌晨在关岛之东南偏东约1 6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珊瑚于当日下午增强为热带风暴,并于翌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75公里。随后珊瑚转向偏西方向移动并减弱,最后于四月二十二日在北太平洋西部上消散。

五月至六月

热带低气压玛娃(2302)于五月二十日凌晨在关岛之东南偏南约1 0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玛娃于五月二十三日早上增强为超强台风,翌日掠过关岛后转向西北偏西移向吕宋以东海域。五月二十六日凌晨玛娃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50公里。随后玛娃逐渐减弱,并于五月二十八日减弱为强台风,随后五日逐渐转向东北方向横过琉球群岛一带并持续减弱。最后玛娃于六月三日在日本以南的北太平洋西部上演变为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玛娃为关岛带来狂风暴雨,并造成严重破坏,岛上大部份地方停电。当地录得七十二小时雨量714毫米。

热带低气压古超(2303)于六月六日凌晨在雅蒲岛之西北约5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古超于六月八日下午增强为台风,并于六月十日凌晨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45公里。随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减弱。最后古超于六月十二日在日本以南的北太平洋西部上演变为温带气旋。

七月至十月

热带低气压泰利(2304)于七月十四日上午在东沙之东南约49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初时向偏西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翌日泰利增强为热带风暴并进入南海北部,当晚泰利转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并持续移向广东西部沿岸。七月十六日晚上泰利进一步增强为台风,并于七月十七日上午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40公里,当晚泰利在广东湛江附近登陆,翌日早上横过雷州半岛及北部。七月十八日泰利移入广西内陆,并于翌日早上在越南北部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泰利吹袭澳门期间,有两人受伤,另有32宗事故报告,当中包括五宗树木倒塌及一宗棚架倒塌。此外,泰利亦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多地带来狂风暴雨,造成超过91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过26亿元人民币。

热带低气压杜苏芮(2305)于七月二十日晚上在马尼拉以东约1 2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北移动,并逐渐增强。七月二十三日晚上杜苏芮增强为台风,并采取西北路径。翌日晚上杜苏芮进一步发展为超强台风,并于七月二十五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10公里。当晚及翌日早上杜苏芮横过吕宋海峡,并转向西北偏北移动。杜苏芮横过南海东北部期间,曾于七月二十六日晚上减弱为强台风,但翌日晚上再次增强为超强台风。杜苏芮于七月二十八日早上在福建省晋江市附近登陆,当日移入内陆并进一步减弱,最后于翌日早上在安徽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杜苏芮吹袭菲律宾期间,造成至少25人死亡,52人受伤,超过245万人受灾,超过41 000间房屋受损,经济损失超过54亿菲律宾比索。杜苏芮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及广东造成约295万人受灾,超过15 000间房屋受损,经济损失超过147亿元人民币。此外,受杜苏芮的残余影响,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一日期间,华东、华北及东北多个省市出现广泛大暴雨。在北京,部分地区录得最大累积降雨量超过1 000毫米,造成33人死亡,18人失踪,近129万人受灾。

热带低气压卡努(2306)于七月二十七日凌晨在冲绳岛之东南约2 1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随后四天向西北或西北偏北移动,移向琉球群岛一带并逐渐增强。七月三十一日晚上卡努增强为超强台风,并在翌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95公里。随后卡努采取西北偏西路径,并逐渐减弱。八月三日下午至八月六日卡努转向偏东移动,横过琉球群岛一带。随后四天卡努再次转向西北偏北移动,横过东海,最后于八月十一日下午在朝鲜半岛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卡努为日本带来狂风暴雨,九州南部部分地区录得累积降雨量超过1 000毫米,造成一人死亡,97人受伤,超过210间房屋受损,超过三万户停水及24万户停电,经济损失超过20亿日圆。卡努吹袭韩国期间,有两人死亡,另有约360宗设施受损报告,超过15 000人需要疏散,经济损失超过560亿韩元。

热带低气压兰恩(2307)于八月八日凌晨在硫黄岛以东约7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随后向西北偏西移动并逐渐增强。八月十日兰恩转向西北或西北偏北移动,移向日本本州。翌日兰恩增强为强台风,并在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75公里。八月十二日晚上兰恩减弱为台风,并于随后两日继续靠近日本本州。兰恩于八月十五日横过日本本州,最后于八月十七日下午在日本海演变为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兰恩在吹袭日本期间,有超过60人受伤,130间房屋受损,超过七千户停水及十万户停电。

多拉(2308)在北太平洋东部上形成,于八月十二日早上以强台风强度越过国际换日线进入北太平洋西部,当时多拉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65公里,并向西北或西北偏西移动,移向威克岛一带。随后三天多拉逐渐减弱,最后于八月十六日早上在海上减弱为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苏拉(2309)于八月二十三日晚上在高雄之东南约6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移动缓慢,随后五天苏拉在吕宋以东海域以逆时针方向转了一个圈,并迅速增强。八月二十六日晚上苏拉增强为超强台风。苏拉于随后三日曾两度从超强台风减弱为强台风,但于八月二十九日傍晚再次增强为超强台风,并采取西北偏西路径,横过吕宋海峡。苏拉于八月三十日凌晨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30公里,当日稍后苏拉维持此强度进入南海,是天文台自一九五零年有记录以来南海区域内第二强的热带气旋,仅次于二零一四年的超强台风威马逊。苏拉于翌日逐渐靠近广东沿岸,并一直维持超强台风强度。九月一日苏拉转向西移动,横过广东沿岸海域。九月二日苏拉迅速减弱,并于下午在广东阳江市附近登陆。随后苏拉继续横过广东西部沿岸,逐步减弱为热带低气压。苏拉在九月三日早上进入北部湾,最后于当晚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苏拉为菲律宾北部带来狂风暴雨,造成两人死亡,三人受伤,两人失踪,超过116万人受灾,超过7 800间房屋受损,经济损失超过24亿菲律宾比索。受苏拉的外围雨带影响,台湾有60 宗水浸报告,约200人需要撤离,超过一万户停电;福建亦有约45万人受灾,约17万人需要撤离,超过140间房屋受损,经济损失超过8.7亿元人民币。珠海有超过16 000宗塌树,约70辆汽车受损,经济损失约6 000万元人民币。深圳有大树被强风吹倒,击中一辆驶经的车辆,造成一死两伤。此外,苏拉吹袭澳门期间,造成六人受伤,另有188宗事故报告,澳门国际机场有264班航班取消。

热带低气压达维(2310)于八月二十三日晚上在硫黄岛之东南约1 2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移动缓慢。翌日达维开始加速向东北偏东移动并逐渐增强。随后两天达维转向西北移向日本本州以东海域。达维于八月二十六日下午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在翌日晚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10公里。随后达维逐渐转向东北移动,最后于八月二十九日早上在日本以东海域演变为温带气旋。

热带低气压海葵(2311)于八月二十七日晚上在硫黄岛之东南偏南约7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随后六天向西或西北偏西移动,移向台湾南部,并逐渐增强。九月三日凌晨海葵增强为强台风,并于当日中午前在台湾以东海域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75公里。随后海葵横过台湾南部,并逐渐减弱。海葵在九月四日横过台湾海峡期间减弱为热带风暴。海葵于九月五日早上在福建省东山县附近登陆,随后移入广东东部内陆,最后于当晚进一步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海葵吹袭台湾期间,造成至少143人受伤,超过两万户停水及27万户停电,约8 000人需要撤离,经济损失超过4 300万美元。海葵在福建省亦造成超过159万人受灾,超过2 500间房屋受损,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人民币。此外,海葵在广东东部内陆减弱为低压区后,其残余持续缓慢西移肆虐沿岸地区,相关的大暴雨于九月五日至九月十一日期间影响广东及广西多地。深圳于九月七日晚上至八日早上期间录得最大两小时雨量195.8毫米、三小时雨量246.8毫米、六小时雨量349.7毫米及十二小时雨量465.5毫米,均打破了深圳自一九五二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各自的纪录。深圳多个地铁站被水淹浸,部分路线停运。深圳机场部分航班延误。深圳水库在九月八日凌晨需要排洪。海葵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总共造成至少六人死亡或失踪,超过30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过158亿元人民币。

热带低气压鸿雁(2312)于八月三十日凌晨在关岛以东约1 1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北移动并逐渐增强。翌日下午鸿雁转向西北偏北移动及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90公里。随后三日鸿雁向西北或西北偏西移动,移向日本以南海域,并逐渐减弱。最后鸿雁于九月四日下午在日本以南海域减弱为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鸳鸯(2313)于九月四日下午在冲绳岛之东南偏南约71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东北或东北偏北移向日本本州,并逐渐增强。鸳鸯于翌日晚上增强为热带风暴,并于九月六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75公里。鸳鸯于九月八日逐渐减弱,最后于翌日凌晨在日本本州一带演变为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鸳鸯在吹袭日本期间,造成三人死亡,21人受伤,超过2 600间房屋受损,超过170户停水及两万户停电。

一个热带低气压于九月二十五日凌晨在岘港之东南偏东约32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45公里。当日该热带低气压向西北或西北偏西移动,最后于翌日早上在越南中部减弱为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小犬(2314)于九月二十八日晚上在马尼拉以东约1 9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随后向偏西移动,并逐渐增强。九月三十日下午及随后三日小犬转向西北移动,横过菲律宾以东海域。期间小犬于十月二日下午增强为强台风,并于当晚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75公里。小犬于十月四日采取偏西路径,移向台湾南部一带。翌日小犬掠过台湾南部后减弱为台风,随后向西南偏西移动,横过南海北部。小犬于十月六日晚上再次增强为强台风,并逐渐转向西北偏西缓慢移动,靠近广东沿岸。随后两日小犬以强台风至台风强度进一步缓慢靠近珠江口一带。但受东北季候风影响,小犬于十月九日迅速减弱,并逐渐转向西南移动,最后于当晚在阳江沿岸海域逐步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小犬吹袭台湾期间,造成一死399人受伤,超过六千户停水及46万户停电,约3 000人需要撤离,经济损失超过1 800万美元。在澳门,风暴期间有两人受伤,另有19宗事故报告,当中包括一宗塌树及一宗山泥倾泻。

热带低气压布拉万(2315)于十月七日早上在关岛之东南偏东约1 14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向西缓慢移动。随后三日布拉万采取西北偏西或西北路径,移向硫黄岛一带,并逐渐增强。布拉万于十月十一日早上增强为超强台风,并于当晚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50公里。翌日布拉万逐渐转向东北移动,并于随后两日减弱,最后于十月十四日晚上在北太平洋西部演变为温带气旋。

热带低气压三巴(2316)于十月十七日下午在岘港以东约220公里的南海中部上形成,向西北偏北移动,移向北部湾一带,并逐渐增强。三巴于翌日早上增强为热带风暴,并于十月十九日晚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三巴于十月二十日在北部湾一带徘徊,并掠过雷州半岛,最后于当晚在北部湾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受三巴及其残余相关的大暴雨影响,十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期间,广东、广西及海南多地出现严重水浸,多个气象站录得破纪录的雨量,其中广西北海录得780.3毫米的二十四小时雨量,打破广西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纪录。三巴吹袭广东、广西及海南期间,造成四人死亡,超过300间房屋倒塌,超过213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过58亿元人民币。

十一月

二零二三年十一月并无热带气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上形成。

十二月

热带低气压杰拉华(2317)于十二月十七日凌晨在马尼拉之东南约1 4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移向菲律宾南部。杰拉华于当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55公里。翌日杰拉华移入菲律宾棉兰老岛,并于十二月十九日凌晨在该区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杰拉华吹袭菲律宾期间,最少一人失踪,数间房屋受损,多个城镇停电,超过一万一千人需要撤离。

---------------------------
备注:人命伤亡及财物损毁数据是根据报章报导辑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