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二零一八热带气旋 > 二零一八年的热带气旋回顾

二零一八热带气旋

2.1 二零一八年的热带气旋回顾

2.1.1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

二零一八年有33个热带气旋影响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即由赤道至北纬45度、东经100至180度所包括的范围),多于1961-2010年约30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全年有13个热带气旋达到台风或以上强度,少于1961-2010年约15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其中有七个热带气旋更达到超强台风程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85公里或以上)。

图2.1是二零一八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热带气旋数目之逐月分布。

二零一八年内有11个热带气旋在中国登陆,其中三个在香港300公里内的华南沿岸登陆,两个横过台湾。两个热带气旋登陆朝鲜半岛,五个登陆日本,六个横过菲律宾及四个登陆越南。九月的超强台风山竹(1822) 及十月的超强台风玉兔(1826)(图2.3a2.3b)是二零一八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最强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50公里,而最低海平面气压为900百帕斯卡(表4.1)。

2.1.2 香港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

在二零一八年的33个热带气旋中,有17个出现在香港责任范围(即北纬10至30度、东经105至125度),稍多于 1961-2010年约16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表2.1),当中有13个在香港责任范围内形成。年内,香港天文台总共发出393个供船舶使用的热带气旋警告(表4.2)。

2.1.3 南海区域内的热带气旋

二零一八年共有12个热带气旋影响南海区域(即北纬10至25度、东经105至120度),与1961-2010年约12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相约,当中有六个在南海上形成。

2.1.4 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

二零一八年香港的台风季节始于六月五日,当天随著热带低气压艾云尼(1804)掠过海南岛以东海域,天文台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十一月二日随著徘徊在南海东北部的热带低气压玉兔(1826)明显减弱,二零一八年台风季节随著天文台当天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而结束。

年内共有六个热带气旋影响香港(图2.2),接近1961-2010年约六个的长期年平均数目(表2.2)。这六个热带气旋分别为六月的热带风暴艾云尼(1804)、七月的热带风暴山神(1809)、八月的强烈热带风暴贝碧嘉(1816)、九月的超强台风山竹(1822)及热带风暴百里嘉(1823)、和十月至十一月的超强台风玉兔(1826)。山竹影响香港期间,天文台在九月十六日曾发出十号飓风信号,是年内发出的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也是继二零一七年天鸽后再次发出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并持续了10小时,是战后第二最长的十号飓风信号,仅次于一九九九年约克的11小时。其余五个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均引致天文台发出三号强风信号。当中热带风暴山神(1809)引致天文台两度发出热带气旋警告,而强烈热带风暴贝碧嘉(1816) 长时间在广东西部沿海一带徘徊,引致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连续生效了132小时5分钟,是一九四六年以来的第三最长。

2.1.5 热带气旋的雨量

二零一八年热带气旋为香港带来的雨量(即由热带气旋出现于香港600公里范围内至其消散或离开香港600公里范围之后72小时期间天文台总部录得的雨量)共为723.7毫米(表4.8.1),约占年内总雨量2162.9毫米的百分之33.5,比1961-2010年长期年平均值的728.8毫米少约1%。

强烈热带风暴贝碧嘉(1816)为天文台总部带来236.4毫米的雨量(表4.8.1),是年内雨量最多的热带气旋。

2.2 每月概述

这一节逐月介绍二零一八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的热带气旋概况。影响香港的各热带气旋及伤亡报告则详述于第三节

一月

热带低气压布拉万(1801)于一月二日早上在菲律宾附近、马尼拉之东南偏南约600公里形成,向西至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横过南海南部。翌日布拉万增强为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65公里。随后布拉万开始减弱,最后于一月四日上午在越南南部附近海域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布拉万为菲律宾带来狂风暴雨,引发严重水浸及山泥倾泻,造成至少三人死亡。最后于一月十日清晨在苏禄海上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二月

热带低气压三巴(1802)于二月十一日早上在雅蒲岛之西南偏南约360 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至西北偏西移向菲律宾南部。三巴于二月十三日凌晨增强为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65公里。当晩三巴减弱为热带低气压,最后于二月十四日晚上在苏禄海上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三巴为菲律宾带来狂风暴雨,引发严重水浸及山泥倾泻,造成至少14人死亡。

三月至四月

热带低气压杰拉华(1803)于三月二十五日下午在雅蒲岛之东南约4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形成,翌日增强为热带风暴,向西北移动。杰拉华于三月二十七日转向北移动,三月二十九日减慢向东漂移,并继续发展。杰拉华翌日转向东北移动并一度增强为超强台风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95公里。随后开始迅速减弱及向东移动,最后于四月一日在硫黄岛东南之北太平洋西部消散。

五月

二零一八年五月并无热带气旋在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区域上形成。

六月至十一月

热带低气压艾云尼(1804)于六月二日晚上在西沙以南约510公里的南海南部上形成,向西北偏北移动。六月四日艾云尼转向北至东北偏北方向移动,翌日掠过海南岛以东海域。六月六日艾云尼移动减慢,并增强为热带风暴,在雷州半岛以东及海南岛东北部打圈徘徊。六月七日早上艾云尼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75公里,并开始稳定地向东北偏北方向移动,晚上在广东西部海岸阳江市附近登陆,并逐渐减弱,最后于六月八日晚上在广东内陆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艾云尼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及湖南带来暴雨,多处出现水浸及山泥倾泻,共造成至少五人死亡,超过21万人受灾。

热带低气压马力斯(1805)于六月八日清晨在马尼拉之东北偏东约7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向西北偏北移动并逐渐增强。翌日马力斯采取东北路径移向日本以南海域,当晩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六月十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10公里。最后马力斯在六月十二日于日本以东的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热带低气压格美(1806)于六月十四日在高雄之西南约180公里的南海东北部上形成,向东北移动,翌日横过台湾南部。格美于六月十六日在冲绳岛附近增强为热带风暴,向东北偏东移动,当晩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75公里。翌日格美在日本以南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格美吹袭台湾期间,高雄市13,500户停电,两艘油轮搁浅。格美在冲绳岛引发多处水浸及山泥倾泻,至少两人受伤。

热带低气压派比安(1807)于六月二十九日清晨在冲绳岛之东南偏南约7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七月一日派比安转向北至东北移动,翌日早上增强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20公里。随后派比安开始减弱,最后于七月四日在本州以北的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派比安吹袭冲绳期间,至少有四人受伤。派比安为日本九州及四国带来狂风大雨,造成至少一死16伤。九州有逾5万户停电。派比安亦在韩国造成最少一人死亡及一人失踪。

热带低气压玛莉亚(1808)于七月三日晚上在关岛之东南约4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动并迅速增强。玛莉亚于七月六日早上增强为超强台风,于七月九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20公里。玛莉亚先后掠过冲绳岛以南海域及台湾以北海域,并逐渐减弱,七月十一日早上在福建沿岸登陆,翌日在江西消散。

根据报章报导,玛莉亚在台湾造成至少一死八伤,约126,000户停电。玛莉亚吹袭福建和浙江期间,亦造成至少一人死亡,九人失踪,约55万人受灾,多处地方出现海水倒灌。

热带低气压山神(1809)于七月十六日早上在马尼拉之东北约65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当日向西迅速横过吕宋海峡,翌日进入南海北部后继续迅速移动,中午前增强为热带风暴,七月十八日凌晨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山神横过海南岛及北部湾后,于七月十九日在越南北部减弱为一个低压区,其残余当日继续向西移入内陆。与山神相关的残余低压区于七月二十日在中南半岛向东回转,移向北部湾。它于七月二十二日在北部湾再度增强为热带低气压,并向东北移动掠过海南岛西北部,其后在七月二十三日转向北横过雷州半岛。山神于七月二十四日在广西消散。

根据报章报导,山神吹袭海南岛期间,海陆空交通大受影响。山神及其残余亦为越南带来暴雨,造成至少32人死亡,17人失踪,超过5 000间房屋倒塌。

热带低气压安比(1810)于七月十八日晚上在冲绳岛之东南偏南约80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移动缓慢。安比翌日增强为热带风暴,并采取西北路径朝东海方向移动。安比于七月二十日晚上进一步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90公里。安比于七月二十二日下午横过江苏一带并减弱,翌日继续横扫山东及河北,七月二十四日在中国东北部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安比在中国造成最少一人死亡,近18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1.9亿元人民币。

一个热带低气压于七月二十一日在东沙之东南约39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向东北方向横过吕宋海峡,移向台湾以东海域。该热带低气压于七月二十二日清晨达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55公里。随后该热带低气压转向北移动,翌日在东海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热带低气压悟空(1811)于七月二十二日晚上在威克岛之西北约8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偏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悟空于七月二十五日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达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05公里。七月二十六日悟空于日本以东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热带低气压云雀(1812)于七月二十五日在硫黄岛之西南约6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东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云雀于七月二十六日晩上增强为台风,翌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40公里。云雀于七月二十九日先后横扫日本本州南部及九州北部,并减弱为热带风暴。随后两天云雀以逆时针方向在九州以南海域转了一个圈,然后于八月一日以西南偏南路径横过东海。八月二日早上云雀向北回转,随后向西加速。云雀于八月三日日间在上海沿岸登陆及移入内陆,晩间在江苏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云雀吹袭日本期间,造成至少24人受伤,超过15万户停电,逾400班航班取消。

热带低气压珊珊(1813)于八月二日晩上在关岛之东北偏东约88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向西方向移动。珊珊于八月三日开始采取西北偏北路径移向日本,并逐渐增强。珊珊于八月四日增强为台风,并于八月七日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45公里。随后珊珊逐渐减弱,于八月九日掠过日本关东沿岸地区,并转向东北方向移动。翌日珊珊在日本以东的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根据报章报导,珊珊吹袭日本期间,造成至少六人受伤。

热带低气压摩羯(1814)于八月七日在冲绳岛之东南约98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移动缓慢。翌日摩羯增强为热带风暴,并于随后数天移向冲绳岛。摩羯掠过冲绳岛以南海域后,采取西北路径横过东海,八月十二日下午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摩羯登陆浙江沿岸后,移入内陆及减弱,摩羯于八月十五日移出渤海并再度短暂增强为热带风暴,最后于八月十六日在山东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摩羯吹袭华东期间造成至少二人死亡。

热带低气压贝碧嘉(1816)于八月九日在香港之西南约540公里的南海北部上形成,向北缓慢移动,在八月十一日接近正午于广东西部阳江附近登陆。随后贝碧嘉以逆时针方向在广东西部沿岸地区徘徊及于当晚移回沿岸海域,八月十二日贝碧嘉向东南漂移并增强为热带风暴,它于八月十三日至十四日以逆时针方向在广东西部沿岸海域徘徊,八月十五日贝碧嘉加速向西南偏西移动,并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的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90公里。翌日贝碧嘉横过北部湾,八月十七日在越南北部登陆及在内陆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贝碧嘉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带来狂风暴雨,造成最少三人死亡、二人失踪。贝碧嘉吹袭越南期间,多处有水浸及山泥倾泻,至少有10人死亡,三人失踪。

热带低气压丽琵(1815)于八月十一日晩上在硫黄岛之东南偏南约5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移动并逐渐增强。丽琵于八月十三日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90公里。丽琵于八月十五日横过日本九州,随后在朝鲜半岛以南海域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丽琵为日本九州带来狂风暴雨,一人被强风吹倒堕海重伤。

赫克托(1817)在北太平洋东部上形成,八月十四日凌晨以热带风暴强度越过国际换日线进入北太平洋西部,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75公里。赫克托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并继续减弱,翌日在海上消散。

热带低气压温比亚(1818)于八月十五日早上在冲绳岛之西北偏北约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下午增强为热带风暴,向西北或西北偏西移动,横过东海。温比亚于八月十六日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温比亚于八月十七日早上登陆上海沿岸,采取西北偏西路径移入内陆并逐渐减弱,翌日晩上在河南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温比亚在华东及华中共造成至少22人死亡及七人失踪,超过一千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接近50亿元人民币。

热带低气压苏力(1819)于八月十六日在关岛之西北约19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采取偏北路径移动,并逐渐增强。苏力于八月十八日在硫黄岛以西的海域增强为强台风,并转向西北偏西移动,翌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65公里。随后苏力先后横过东海及黄海,并逐渐减弱,八月二十三日转向东北移动,晩上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并横过朝鲜半岛。苏力于翌日晩间在日本本州以北的海域上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苏力吹袭韩国期间,一人被大浪卷走失踪、两人受伤。而苏力在日本奄美大岛亦造成至少一人受伤,逾2万户停电。

热带低气压西马仑(1820)于八月十八日早上在关岛以东约106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采取西北路径移向日本以南海域,并逐渐增强。西马仑于八月二十二日增强为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65公里。西马仑于八月二十三日晩间先后横扫日本四国及本州西部,八月二十四在日本本州以北的海域上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西马仑为日本带来狂风暴雨,引致山泥倾泻,造成至少三人死亡、22人受伤,近10万户停电。

一个在南海东北部形成及徘徊在台湾附近的低压区于八月二十三日上午在高雄以北约40公里处发展为一个热带低气压,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55公里。该热带低气压移动缓慢,当日在台湾西部徘徊,翌日向西北移动,横过台湾海峡。它于八月二十五日早上在福建沿岸登陆,日间在福建内陆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该热带低气压为台湾带来狂风暴雨,引致多处水浸,造成至少七人死亡、119人受伤。

热带低气压飞燕(1821)于八月二十七日晩上在关岛以东约1 5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初时向西北方向移动并迅速增强。飞燕于八月二十九日增强为台风并转向西移动,于八月三十一日进一步发展为超强台风,翌日早上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30公里。随后两天飞燕逐渐由西北转向偏北移动,靠近日本以南海域,并减弱为强台风。九月四日日间飞燕先后横扫日本四国东部、大阪湾及本州的关西地区,翌日在北海道以西的海域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飞燕为日本带来狂风暴雨,广泛地区受严重破坏,至少有11人死亡、超过680人受伤,超过200万户停电。飞燕所引发的严重风暴潮令大阪一带录得当地历来的最高水位,沿岸地区严重水浸,当中关西国际机场需要全面关闭三日,超过5 000名乘客滞留机场。

热带低气压山竹(1822)于九月七日在关岛以东约2 3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随后数天迅速向西移动,并逐渐增强,于九月十一日发展为超强台风。山竹在九月十四日转向西北移动,在登陆吕宋前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的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50公里。山竹横过吕宋北部后减弱,并继续迅速以西北路径横过南海北部,移近广东沿岸。山竹在九月十六日上午减弱为强台风,黄昏前在广东台山附近登陆,随后移入广东西部及进一步减弱。翌日晚上山竹在广西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山竹为吕宋带来狂风暴雨。最少有82人死亡、138人受伤及两人失踪,约15 000房屋倒塌。山竹为珠江口沿岸带来破坏性的风力及严重的风暴潮,多处建筑物及沿岸设施受损,低洼地区严重水浸。澳门有40人受伤,超过5 500人撤离,有多宗建筑物损毁报告。内港水浸高度曾达1.9米或以上。山竹亦在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及云南造成至少六人死亡,接近330万人受灾。

热带低气压百里嘉(1823)于九月十日早上在高雄之东南约200公里的海域上形成,大致向偏西方向移动,横过南海北部。百里嘉于九月十一日增强为热带风暴,翌日晚上达到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九月十三日百里嘉横过雷州半岛及减弱,傍晚在广西内陆消散。根据报章报导,受百里嘉影响,湛江及茂名共有4万人需要撤离。

热带低气压潭美(1824)于九月二十一日晩在关岛之西北约3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并迅速增强。潭美于九月二十三日增强为台风,翌日进一步增强为超强台风。潭美于九月二十五日清晨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20公里。当晩它转向东北偏北方向缓慢移动,并开始减弱。随后数天潭美逐渐移向琉球群岛一带,于九月二十九日掠过冲绳岛后,采取东北路径移向日本本州。潭美于九月三十日晩间横过本州,翌日在本州东北部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潭美吹袭日本期间造成至少五人死亡、一人失踪及200人受伤,逾130万户停电。受潭美影响,日本海陆空交通几乎瘫痪,超过十万旅客受影响。

热带低气压康妮(1825)于九月二十九日清晨在关岛之东南偏南约37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动,并迅速增强。康妮于九月三十日晩增强为台风,翌日晩上进一步增强为超强台风,十月二日早上达到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30公里。十月三日康妮开始逐渐减弱并继续移向琉球群岛一带。康妮于十月五日及六日先后掠过济州岛及朝鲜半岛南部,最后于十月七日在北海道附近演变为一股温带气旋。

根据报章报导,康妮为日本带来狂风暴雨,造成最少一人死亡、十人受伤,冲绳县和鹿儿岛县有逾四万户停电。康妮吹袭韩国期间亦造成至少两人死亡和一人失踪,超过六万户停电。

热带低气压玉兔(1826)于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在关岛之东南偏东约1 6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大致向西北方向移动并迅速增强。玉兔于十月二十四日增强为超强台风并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50公里。玉兔于十月二十六日及二十七日转向西至西南偏西移动及开始逐渐减弱,十月三十日横过吕宋后进入南海中部并减弱为台风。玉兔于翌日进一步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并转向西北移动,横过南海东北部。玉兔于十一月一日向偏北方向缓慢移动,晩上减弱为热带风暴。受华南干燥东北季候风影响,翌日玉兔进一步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并在南海东北部徘徊,最后于晚上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玉兔吹袭塞班岛期间造成至少两人死亡及133人受伤,多处地方停电。玉兔为菲律宾北部带来狂风暴雨并引发山泥倾泻及水浸,造成最少20人死亡。

热带低气压桃芝(1827)于十一月十七日下午在胡志明市以东约550公里的南海南部上形成,大致采取西北路径移向越南南部,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55公里。翌日下午桃芝在越南南部登陆并迅速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桃芝影响越南期间造成至少19人死亡。

热带低气压天兔(1829)于十一月二十日上午在马尼拉之东南偏东约 940公里的菲律宾以东海域上形成,向西横过菲律宾南部。天兔于十一月二十二日横过南海南部,翌日增强为热带风暴并向西南偏西方向移动。天兔于十一月二十四日进一步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并达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90公里。天兔于十一月二十五日转向西北方向移动,日间登陆越南南部并减弱,最后于翌日在越南南部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天兔为菲律宾带来暴雨及水浸,造成最少一人死亡。天兔吹袭越南期间亦引发水浸,造成至少两人死亡。

热带低气压万宜(1828)于十一月二十日晚上在关岛之东南1 42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动并逐渐增强。万宜于十一月二十二日增强为台风,翌日转向偏北方向移动并达到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145公里。随后两天万宜移动缓慢并在吕宋以东海域徘徊。万宜于十一月二十六日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并迅速减弱,最后于翌日清晨在西北太平洋上减弱为低压区。

十二月

一股热带低气压于十二月二十五日晩上在马尼拉之东南偏东约16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采取西至西北偏西路径移向菲律宾中部,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55公里。该热带低气压于十二月二十九日横过菲律宾中部后转向西南方向移动,翌日早上在苏禄海上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该热带低气压为菲律宾带来暴雨并引发山泥倾泻,造成156人死亡,26人失踪及105人受伤。

热带低气压帕布(1901)于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下午在胡志明市之东南偏东约690公里的南海南部上形成,向西南偏西移向越南以南海域。帕布于二零一九年一月二日转向偏西方向移动,翌日增强为热带风暴并横过泰国湾。帕布于一月四日清晨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85公里。帕布于当晩横过马来半岛并减弱,翌日进入安达曼海并进一步减弱为热带低气压,最后于一月七日在孟加拉湾减弱为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帕布为越南带来暴雨,造成最少一人死亡、六人受伤。根据泰国气象局记录,帕布是自1951年有记录以来首个在一月横过泰国的热带气旋,吹袭泰国期间带来狂风暴雨,引发水浸及山泥倾泻,造成至少八人死亡。帕布亦在马来西亚也造成最少一人死亡。

备注:人命伤亡及财物损毁数据是根据报章报导辑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