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宝珊地震站启用有助天文台监测地震

2010年2月18日

  香港天文台的宝珊地震站今日(二月十八日)正式启用,标志着天文台的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强。

  宝珊地震站设于香港半山宝珊道一段深入山中三百米的排水隧道内。该处远离城市交通,气压、温度及湿度都相当稳定,是设置地震站的理想地点。

  站内设有宽频地震仪和强震仪。宽频地震仪能探测远至数千公里外的地震,记录到的地震波数据透过地震学联合研究会实时发布,有助各地震及海啸监测中心更快和更准确计算出南海附近的地震参数。

  另外,为宝珊地震站配置的地震数据处理系统能够接收及利用世界各地的地震仪数据,计算出地震参数(如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及震级等),并能推算地壳错动参数,有助利用电脑模式估计海啸抵港的时间及高度。

  站内的强震仪亦可记录强烈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峰值加速度,有助评估地震对香港的影响。

  除宝珊地震站外,天文台亦设有由八个地震测量站组成的短周期地震台网,以监测本地及邻近区域的地震活动。这八个测量站分别位于鹤咀、长洲、羗山、铅矿凹、鹿颈、小榄、尖鼻咀及元五坟。

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黄永德博士在宝珊地震站介绍宽频地震仪的用途。
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黄永德博士在宝珊地震站介绍宽频地震仪的用途。